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1.1 城市化问题下公共空间新对策 | 第10-11页 |
1.1.2 城市发展政策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2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1.4.1 绿道发展研究 | 第13-15页 |
1.4.2 绿道构建方法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4.3 慢行交通国外理论发展及实践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4.4 慢行交通国内理论发展及实践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5.1 理论文献收集法 | 第18页 |
1.5.2 实地调研法 | 第18页 |
1.5.3 定量分析法 | 第18-19页 |
1.5.4 实例验证法 | 第19页 |
1.6 研究框架 | 第19-21页 |
2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1-28页 |
2.1 绿道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2.1.1 定义 | 第21-22页 |
2.1.2 分类 | 第22页 |
2.2 慢行交通系统的概念 | 第22-23页 |
2.2.1 慢行交通的概念 | 第22-23页 |
2.2.2 慢行交通的特征 | 第23页 |
2.2.3 慢行交通系统 | 第23页 |
2.3 游憩的概念 | 第23-24页 |
2.4 慢行游憩型绿道的概念 | 第24-26页 |
2.4.1 慢行游憩型绿道的定义 | 第24-25页 |
2.4.2 慢行游憩型绿道的分类 | 第25页 |
2.4.3 慢行游憩型绿道的功能 | 第25-26页 |
2.4.4 慢行游憩型绿道的构成要素 | 第2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6-28页 |
3 城市慢行游憩型绿道构建设计基础方法 | 第28-47页 |
3.1 城市慢行游憩型绿道构建设计原则 | 第28-29页 |
3.1.1 功能性及安全性 | 第28页 |
3.1.2 整体协调性 | 第28页 |
3.1.3 可持续性 | 第28-29页 |
3.1.4 以人为本的需求导向性 | 第29页 |
3.1.5 地方特色可识别性 | 第29页 |
3.2 城市慢行游憩型绿道构建设计目标 | 第29-30页 |
3.2.1 便捷及安全的慢行通道 | 第29页 |
3.2.2 广阔包容性的游憩场所 | 第29页 |
3.2.3 生态可持续性的绿色廊道 | 第29-30页 |
3.2.4 愉悦舒适感的游憩体验 | 第30页 |
3.3 城市慢行游憩型绿道构建方法基础 | 第30-32页 |
3.4 城市慢行游憩型绿道构建的适宜性评价 | 第32-45页 |
3.4.1 斑块游憩资源评价因子的选取 | 第32-38页 |
3.4.2 线性连接资源评价因子的选取 | 第38-42页 |
3.4.3 因子权重 | 第42-45页 |
3.5 游憩资源适宜性分析整合 | 第45-46页 |
3.5.1 斑块游憩资源吸引力范围 | 第45-46页 |
3.5.2 潜在线性连接资源分级 | 第46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4 长沙市中心城区中心片慢行游憩型绿道构建应用 | 第47-78页 |
4.1 中心城区中心片特征分析 | 第47-53页 |
4.1.1 自然资源特征 | 第48-49页 |
4.1.2 人文特征 | 第49页 |
4.1.3 城市结构及绿地规划特征 | 第49-51页 |
4.1.4 交通发展特征 | 第51-53页 |
4.1.5 相关规划政策 | 第53页 |
4.2 游憩资源分析评价 | 第53-66页 |
4.2.1 基础数据整理 | 第53-54页 |
4.2.2 自然生态资源提取及分析评价 | 第54-60页 |
4.2.3 历史人文资源分析评价 | 第60-63页 |
4.2.4 文体游憩资源分析评价 | 第63-66页 |
4.3 潜在线性连接资源分析评价 | 第66-75页 |
4.3.1 滨河道路 | 第66-67页 |
4.3.2 历史风貌保护道路 | 第67-68页 |
4.3.3 特色道路 | 第68-69页 |
4.3.4 普通交通道路 | 第69-75页 |
4.4 长沙市中心城区中心片城市慢行游憩型绿道的形成 | 第75-78页 |
4.4.1 游憩资源叠加图 | 第75-77页 |
4.4.2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5 中心片区城市慢行游憩型绿道设计策略 | 第78-89页 |
5.1 文化主题策略 | 第78-79页 |
5.1.1 精粹古城 | 第78页 |
5.1.2 内核环绕,楔形辐射 | 第78页 |
5.1.3 安宁慢活 | 第78-79页 |
5.2 慢行游憩型绿道网络规划策略 | 第79-82页 |
5.2.1 慢行游憩型绿道网络总体规划图 | 第79-80页 |
5.2.2 慢行游憩型绿道网络历史文化特色结构 | 第80-81页 |
5.2.3 慢行游憩型绿道网络文体游憩特色结构 | 第81-82页 |
5.3 慢行游憩型绿道断面设计策略 | 第82-86页 |
5.3.1 通行慢行游憩型绿道 | 第82-84页 |
5.3.2 特色景观慢行道 | 第84-86页 |
5.3.3 生活休闲慢行绿道 | 第86页 |
5.4 配套设施 | 第86-88页 |
5.4.1 慢行游憩型绿道与城市交通衔接 | 第86-87页 |
5.4.2 特色慢行游憩型绿道标识系统 | 第87页 |
5.4.3 生态功能的基础设施 | 第87页 |
5.4.4 长效综合服务功能 | 第87-8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8-89页 |
结论 | 第89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4页 |
附录 | 第94-10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06-107页 |
致谢 | 第107-1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