园林要素对哈尔滨市微气候环境改善的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1 极端气候频现 | 第9-10页 |
1.1.2 风景园林设计需求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4.1 文献分析法 | 第14页 |
1.4.2 实地调研法 | 第14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1.6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2 微气候相关概念及人体舒适度 | 第17-26页 |
2.1 微气候相关概念与微气候参数 | 第17-20页 |
2.1.1 微气候的概念 | 第17页 |
2.1.2 微气候因子 | 第17-20页 |
2.2 人体舒适度及评价 | 第20-21页 |
2.2.1 人体舒适度 | 第20页 |
2.2.2 人体舒适度指数 | 第20-21页 |
2.3 人体舒适度与微气候因子的关系 | 第21-23页 |
2.3.1 温度 | 第21页 |
2.3.2 湿度 | 第21-22页 |
2.3.3 太阳辐射 | 第22页 |
2.3.4 风 | 第22-23页 |
2.4 影响微气候的景观要素 | 第23-26页 |
2.4.1 绿化种植 | 第23-24页 |
2.4.2 水体 | 第24页 |
2.4.3 地形 | 第24-25页 |
2.4.4 景观设施 | 第25页 |
2.4.5 铺装 | 第25-26页 |
3 园林要素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 | 第26-57页 |
3.1 园林要素对微气候的影响研究 | 第26-32页 |
3.1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6页 |
3.1.2 试验地设置 | 第26-31页 |
3.1.3 测试内容与统计方法 | 第31页 |
3.1.4 分析原理 | 第31-32页 |
3.2 中央大街至斯大林公园路段观测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9页 |
3.2.1 温度统计与分析 | 第32-34页 |
3.2.2 相对湿度统计与分析 | 第34-36页 |
3.2.3 风速统计与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2.4 人体舒适度统计与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3 东北林业大学主楼后绿地观测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5页 |
3.3.1 温度统计与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3.2 相对湿度统计与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3.3 风速统计与分析 | 第42-44页 |
3.3.4 人体舒适度统计与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4 东北林业大学体育场东侧绿地观测结果与分析 | 第45-51页 |
3.4.1 温度统计与分析 | 第45-47页 |
3.4.2 相对湿度统计与分析 | 第47-48页 |
3.4.3 风速统计与分析 | 第48-50页 |
3.4.4 人体舒适度统计与分析 | 第50-51页 |
3.5 景观要素对微气候的影响 | 第51-56页 |
3.5.1 绿化种植 | 第51-52页 |
3.5.2 水体 | 第52-54页 |
3.5.3 地形 | 第54-55页 |
3.5.4 下垫面材质 | 第55-56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4 改善城市微气候的景观设计方法 | 第57-66页 |
4.1 春季的气候问题及改善途径 | 第57-58页 |
4.1.1 春季微气候的主要问题 | 第57-58页 |
4.1.2 春季微气候改善的设计途径 | 第58页 |
4.2 夏季的气候问题及改善途径 | 第58-61页 |
4.2.1 夏季微气候的主要问题 | 第59页 |
4.2.2 夏季微气候改善的设计途径 | 第59-61页 |
4.3 秋季的气候问题及改善途径 | 第61-62页 |
4.3.1 秋季微气候的主要问题 | 第61-62页 |
4.3.2 秋季微气候改善的设计途径 | 第62页 |
4.4 冬季的气候问题及改善途径 | 第62-63页 |
4.4.1 冬季微气候的主要问题 | 第62页 |
4.4.2 冬季微气候改善的设计途径 | 第62-63页 |
4.5 各季节微气候改善协调途径 | 第63-65页 |
4.5.1 场地规划形式 | 第63-64页 |
4.5.2 水景形式的设计 | 第64-6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结论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