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工业经济论文--中国工业经济论文--工业部门经济论文

建筑企业战略联盟管理研究

致谢第5-6页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1 绪论第15-3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目的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研究意义第18-19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23-27页
    1.3 论文内容与结构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分析框架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论文内容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论文结构第30-31页
2 基础理论和方法第31-49页
    2.1 基础理论第31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生态位理论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博弈理论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风险管理理论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成熟度理论第38-41页
    2.2 基本方法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层次分析法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Shapley值法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线性规划法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45-46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46-49页
3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建筑企业战略联盟构建第49-65页
    3.1 建筑企业战略联盟特征及成员组成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建筑企业战略联盟特征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战略联盟成员组成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合作伙伴生态位对建筑企业战略联盟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3.2 建筑企业战略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合作伙伴选择基本原则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第54-57页
    3.3 建筑企业战略联盟利益分配第57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联盟成员利益分配原则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基于Shapley值法的建筑企业战略联盟利益分配模型构建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建筑企业战略联盟利益分配实证分析第59-62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62-65页
4 建筑企业战略联盟运行管理第65-111页
    4.1 联盟运行过程中的增值机理第65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联盟增值的表现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联盟增值的措施第66-72页
    4.2 联盟的激励及约束机制第72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联盟的激励约束关系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联盟约束机制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联盟激励机制第75-83页
    4.3 联盟的协调和冲突解决机制第83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联盟冲突产生的原因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联盟冲突的协调流程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预防联盟冲突的应对策略第85-91页
    4.4 建筑企业战略联盟的风险管理第91-10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建筑企业战略联盟风险产生的原因第91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联盟风险评价指标第94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联盟风险评价模型第103-10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联盟风险控制机制第106-109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109-111页
5 基于成熟度理论的建筑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方法第111-137页
    5.1 建筑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及特点第111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绩效评价外部影响因素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绩效评价内部影响因素第112-114页
    5.2 建筑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11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建筑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第115-12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建筑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第120-125页
    5.3 建筑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模型第125-13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第125-12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实证分析第129-135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35-137页
6 结论与展望第137-141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第137-13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主要研究结论第137-13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论文创新点第138页
    6.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38-141页
参考文献第141-147页
附录一第147-149页
附录二第149-151页
附录三第151-155页
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5-159页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59页

论文共1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QoS度量的Web服务组合及容错方法研究
下一篇:列车辅助系统不断电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