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导论 | 第9-17页 |
(一)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 问题的提出 | 第9页 |
2. 理论意义 | 第9-10页 |
3. 实践意义 | 第10页 |
(二)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0-14页 |
1. 作业的内涵 | 第10-11页 |
2. 作业的类型、形式、方式 | 第11页 |
3. 作业设计存在的误区 | 第11-12页 |
4. 作业优化的原则 | 第12-13页 |
5. 作业优化的途径 | 第13-14页 |
(三) 研究的理论依据 | 第14-15页 |
1.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| 第14页 |
2. 多元智能理论 | 第14-15页 |
3.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5页 |
4. 最近发展区理论 | 第15页 |
(四)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1. 文献研究法 | 第16页 |
2. 对比实验法 | 第16页 |
3. 观察法 | 第16页 |
4. 研究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一、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业优化的相关概念及意义 | 第17-18页 |
(一)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7页 |
1. 初中思想品德课 | 第17页 |
2.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业优化 | 第17页 |
3.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业优化途径与方法 | 第17页 |
(二)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业优化的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 有利于学生重新认识初中思想品德学科 | 第17-18页 |
2. 有利于锻炼学生能力,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| 第18页 |
3. 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,改进教学策略 | 第18页 |
二、初中思想品德作业优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18-22页 |
(一) 存在的问题 | 第18-20页 |
1. 作业的设计上:知识与实践相脱离 | 第18-19页 |
2. 作业的布置上:层次性与连续性相脱离 | 第19页 |
3. 作业的完成上:独立性与合作性相脱离 | 第19-20页 |
4. 作业的改评上:及时性与针对性相脱离 | 第20页 |
5. 作业反思上:客观性与总结性相脱离 | 第20页 |
(二) 原因分析 | 第20-22页 |
1. 教师受到自身理念和精力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2. 教师受到升学考试、绩效考核等压力的影响 | 第21页 |
3. 教师面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被社会误解时的无能为力 | 第21-22页 |
4. 学生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影响 | 第22页 |
三、初中思想品德作业优化原则和有效途径与方法 | 第22-29页 |
(一) 初中思想品德作业优化环节的原则 | 第22-25页 |
1. 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| 第22-23页 |
2. 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原则 | 第23页 |
3. 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原则 | 第23-24页 |
4. 多样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原则 | 第24-25页 |
(二)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业优化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| 第25-29页 |
1. 作业设计环节的优化: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| 第25-27页 |
2. 作业布置环节的优化:层次性与持续性相结合 | 第27页 |
3. 作业完成环节的优化:独立性与合作性相结合 | 第27-28页 |
4. 作业批改和评价环节的优化:及时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| 第28-29页 |
5. 作业反思环节的优化:客观性与总结性相结合 | 第29页 |
四、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业优化的效果与反思 | 第29-33页 |
(一)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业优化效果的初步考察与总结 | 第29-31页 |
1. 教师设计作业形式多样化 | 第30页 |
2. 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有了较为明显提升 | 第30页 |
3. 教师批改和评价环节落实到位 | 第30页 |
4. 教师更擅于总结反思 | 第30-31页 |
(二)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业进一步优化与完善的思考 | 第31-33页 |
1. 需要与校本课程作业设计相结合 | 第31页 |
2. 需要不断加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 | 第31页 |
3. 需要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实于作业环节中 | 第31-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3-34页 |
致谢 | 第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