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9-15页 |
一、研究的理由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(一) 研究的理由 | 第9-10页 |
1. 新课标的要求 | 第9页 |
2. 教学实践的需要 | 第9页 |
3. 探究与分享活动的价值考量 | 第9-10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 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
2. 实践意义 | 第10页 |
二、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0-13页 |
(一)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0-12页 |
(二)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2-13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(一) 文献研究法 | 第13页 |
(二) 访谈法 | 第13-14页 |
(三) 案例研究法 | 第14页 |
四、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(二) 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活动的内涵、特征与价值 | 第15-22页 |
一、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活动的内涵、特征 | 第15-18页 |
(一) 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活动的内涵 | 第15-16页 |
1. 探究活动的内涵 | 第15页 |
2. 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活动的内涵 | 第15-16页 |
(二) 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活动的特征 | 第16-18页 |
1. 思想性 | 第16页 |
2. 探究性 | 第16页 |
3. 民主性 | 第16-17页 |
4. 体验性 | 第17页 |
5. 有序参与性 | 第17-18页 |
二、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活动的价值 | 第18-22页 |
(一) 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活动在培养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中的价值 | 第18-20页 |
1. 增强政治认同 | 第18-19页 |
2. 培育探究精神 | 第19页 |
3. 培养公共参与能力 | 第19-20页 |
4. 增强法治意识 | 第20页 |
(二) 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活动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价值 | 第20-22页 |
1. 优化课程形态,建构活动和内容相互嵌入的新型课程形态 | 第20-21页 |
2. 完善更新教学模式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| 第22-29页 |
一、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活动存在的问题 | 第22-26页 |
(一) 教材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2-24页 |
1. 栏目繁多 | 第22页 |
2. 主题不明确 | 第22-23页 |
3. 内容深度与学生理解力不相符 | 第23页 |
4. 法律内容领域分布不均匀 | 第23-24页 |
(二) 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4-26页 |
1. 栏目选择困难 | 第24页 |
2. 教学环节连贯性缺乏 | 第24-25页 |
3. 课堂组织程序性缺位 | 第25页 |
4. 课堂运用创新性欠缺 | 第25-26页 |
5. 教学评价激励机制不足 | 第26页 |
二、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活动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| 第26-29页 |
(一) 教材编写使用时间仓促 | 第26-27页 |
(二) 教学理念陈旧落后 | 第27页 |
(三) 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学对策研究 | 第29-38页 |
一、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学的原则 | 第29-32页 |
(一) 遵循课程标准要求,坚持正确导向 | 第29页 |
(二) 以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为课程核心 | 第29-30页 |
(三) 坚持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| 第30页 |
(四) 注重启发引导和学生独立思考、合作探究相结合 | 第30-31页 |
(五) 重视本土课程资源开发 | 第31页 |
(六) 坚持表现性评价为主 | 第31-32页 |
二、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学的方法 | 第32-38页 |
(一) 优化活动设计,提升活动品质 | 第32-35页 |
1. 明确活动主题,进行教学设计 | 第32-33页 |
2. 精简活动数量,提高课堂实效 | 第33页 |
3. 增强活动连贯性,提升案例利用率 | 第33页 |
4. 注重活动问题设计梯度,增强探究可行性 | 第33-34页 |
5. 增强活动程序设计,提高有序参与度 | 第34-35页 |
6. 创造性使用教材,渗透法治思想教育 | 第35页 |
7. 拓展教育时空,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 | 第35页 |
(二)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,激发学生主体性 | 第35-38页 |
1. 把控活动进程,提供方法过程指导 | 第36页 |
2. 坚持教学模式多元化,适当运用留白艺术 | 第36-37页 |
3. 建立教学评价激励机制,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| 第37-38页 |
结语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3页 |
致谢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