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1 绪论 | 第8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8-9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3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9-10页 |
1.3.1 农产品区域品牌 | 第9-10页 |
1.3.2 地方政府职能 | 第10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水平 | 第10-15页 |
1.4.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4.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2-14页 |
1.4.3 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14-15页 |
1.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6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2 地方政府整合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理论分析 | 第17-22页 |
2.1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特性 | 第17-18页 |
2.1.1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公共物品属性 | 第17页 |
2.1.2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外部性 | 第17页 |
2.1.3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“柠檬市场”效应 | 第17-18页 |
2.1.4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区域性 | 第18页 |
2.1.5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品牌效应 | 第18页 |
2.2 地方政府整合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理论依据 | 第18-20页 |
2.2.1 区域性决定了地方政府在品牌整合中的主体地位 | 第18-19页 |
2.2.2 外部性和“柠檬市场”效应要求地方政府履行好市场监管职能 | 第19页 |
2.2.3 公共物品属性要求地方政府积极行使公共服务职能 | 第19页 |
2.2.4 品牌效应是地方政府行使经济调节职能的内在要求 | 第19-20页 |
2.3 地方政府在农产品区域品牌整合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| 第20-22页 |
2.3.1 地方政府在品牌整合规划期扮演好倡导者和规划者角色 | 第20页 |
2.3.2 地方政府在品牌整合发展期扮演好扶持者和管理者角色 | 第20-21页 |
2.3.3 地方政府在品牌整合成熟期扮演好服务者角色 | 第21页 |
2.3.4 小结 | 第21-22页 |
3 地方政府整合江西省茶叶品牌职能分析 | 第22-29页 |
3.1 地方政府整合江西省茶叶品牌的历史背景 | 第22-23页 |
3.2 江西省茶叶品牌主产区产业发展概况 | 第23页 |
3.3 地方政府在茶叶品牌整合过程中的职能履行情况 | 第23-26页 |
3.3.1 地方政府在茶叶品牌总体规划方面的职能履行情况 | 第23-24页 |
3.3.2 地方政府在茶叶品牌监督规范方面的职能履行情况 | 第24-25页 |
3.3.3 地方政府在茶叶品牌服务指导方面的职能履行情况 | 第25页 |
3.3.4 地方政府在茶叶品牌营销推广方面的职能履行情况 | 第25-26页 |
3.4 江西省茶叶品牌整合后的效果分析 | 第26-29页 |
3.4.1 茶叶品牌竞争力小幅度提高 | 第26页 |
3.4.2 茶叶品牌市场力小幅度提高 | 第26-27页 |
3.4.3 茶叶品牌发展力小幅度提高 | 第27页 |
3.4.4 茶叶品牌塑造力小幅度提高 | 第27-28页 |
3.4.5 茶叶品牌支持力较大幅度提高 | 第28页 |
3.4.6 小结 | 第28-29页 |
4 地方政府整合江西省茶叶品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6页 |
4.1 区域品牌管理体制不健全 | 第29-30页 |
4.1.1 对区域品牌的管理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 | 第29-30页 |
4.1.2 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,主管部门职能有限 | 第30页 |
4.2 区域品牌监管不力 | 第30-31页 |
4.3 品牌营销和推广手段单一 | 第31-33页 |
4.4 对区域品牌的扶持不够 | 第33页 |
4.5 品牌整合的配套措施不到位 | 第33-34页 |
4.6 区域品牌的商标归属问题 | 第34-36页 |
5 江西省茶叶品牌整合中的地方政府职能提升建议 | 第36-39页 |
5.1 建立健全农产品区域品牌管理体制 | 第36页 |
5.1.1 不断完善品农产品区域牌管理的具体制度 | 第36页 |
5.1.2 明确农产品区域品牌管理的责任主体 | 第36页 |
5.2 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监管 | 第36页 |
5.3 加强品牌营销和品牌推广 | 第36-37页 |
5.4 加大对区域品牌的扶持力度 | 第37页 |
5.5 完善品牌整合的配套措施 | 第37-38页 |
5.6 明确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产权主体 | 第38-39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39-40页 |
6.1 结论 | 第39页 |
6.2 展望 | 第39-40页 |
致谢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4页 |
附录:调查问卷 | 第44-4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