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1-37页 |
1.1 引言 | 第21-3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21-22页 |
1.1.2 树木种内形态学变异研究进展 | 第22-23页 |
1.1.3 基于分子标记的树木种内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| 第23-27页 |
1.1.4 刺槐研究进展 | 第27-29页 |
1.1.5 刺槐的遗传变异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| 第29-31页 |
1.2 研究问题的提出 | 第31-32页 |
1.3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| 第32-33页 |
1.4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3-35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33-34页 |
1.4.2 研究意义 | 第34页 |
1.4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4-35页 |
1.5 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35-37页 |
第二章 不同来源无性系种群的形态学变异研究 | 第37-63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8-40页 |
2.1.1 试验材料 | 第38页 |
2.1.2 试验方法 | 第38-39页 |
2.1.3 数据分析 | 第39-40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59页 |
2.2.1 物候期多样性 | 第40-46页 |
2.2.2 表型多样性 | 第46-53页 |
2.2.3 表型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| 第53-57页 |
2.2.4 物候期和表型相关性分析 | 第57-58页 |
2.2.5 数量性状方差分析 | 第58-59页 |
2.3 讨论 | 第59-61页 |
2.3.1 表型多样性 | 第59-60页 |
2.3.2 不同地域刺槐无性系的多样性 | 第60-61页 |
2.4 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三章 基于刺槐转录组测序的微卫星位点挖掘及EST-SSR分子标记开发 | 第63-88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64-68页 |
3.1.1 试验材料 | 第64页 |
3.1.2 试验方法 | 第64-68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68-83页 |
3.2.1 RNA质量检测 | 第68-69页 |
3.2.2 转录组测序质量 | 第69-71页 |
3.2.3 转录组拼接组装结果 | 第71-72页 |
3.2.4 功能注释结果 | 第72-73页 |
3.2.5 基因分类结果 | 第73-75页 |
3.2.6 SSR在转录组中的分布特点类型及特征 | 第75-76页 |
3.2.7 SSR重复基元、次数和长度分布 | 第76-78页 |
3.2.8 EST-SSR引物的有效性及多态性检测 | 第78-83页 |
3.2.9 EST-SSR引物的通用性检测 | 第83页 |
3.3 讨论 | 第83-87页 |
3.3.1 转录组测序及拼接 | 第83-84页 |
3.3.2 功能注释及分类 | 第84-85页 |
3.3.3 刺槐微卫星分布特征和重复基序类型 | 第85-86页 |
3.3.4 SSR引物设计筛选和多态性检测 | 第86页 |
3.3.5 微卫星引物的跨种扩增 | 第86-87页 |
3.4 小结 | 第87-88页 |
第四章 基于荧光SSR标记的刺槐无性系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 | 第88-119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89-93页 |
4.1.1 研究材料 | 第89-90页 |
4.1.2 采样地点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| 第90-91页 |
4.1.3 试验方法 | 第91-92页 |
4.1.4 数据分析 | 第92-93页 |
4.1.5 聚类分析 | 第93页 |
4.1.6 地域间主成份分析 | 第93页 |
4.1.7 指纹图谱构建与无性系鉴定 | 第93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93-114页 |
4.2.1 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93-94页 |
4.2.2 国内外刺槐无性系之间遗传关系 | 第94-98页 |
4.2.3 不同地域刺槐无性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98-101页 |
4.2.4 不同地域无性系间的遗传变异分析 | 第101-102页 |
4.2.5 不同地域间的主坐标分析 | 第102-103页 |
4.2.6 不同地域无性系的遗传关系分析 | 第103-105页 |
4.2.7 来自美国、山东和辽宁的75份无性系之间聚类分析 | 第105-107页 |
4.2.8 山东省刺槐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107-108页 |
4.2.9 山东省49个刺槐无性系聚类分析 | 第108-111页 |
4.2.10 山东省49份无性系指纹图谱构建和分子鉴定 | 第111-112页 |
4.2.11 国内外385份刺槐无性系的SSR指纹图谱构建和分子鉴定 | 第112-114页 |
4.3 讨论 | 第114-117页 |
4.3.1 山东省刺槐无性系的遗传多样性 | 第114页 |
4.3.2 不同刺槐无性系UPGMA聚类分析方法之比较 | 第114-115页 |
4.3.3 多倍体遗传分析 | 第115-116页 |
4.3.4 指纹图谱构建与分子鉴定 | 第116-117页 |
4.4 小结 | 第117-119页 |
第五章 结论、创新点与展望 | 第119-124页 |
5.1 结论 | 第119-121页 |
5.2 创新点 | 第121-122页 |
5.3 展望 | 第122-1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4-133页 |
附录 | 第133-257页 |
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| 第257-259页 |
致谢 | 第2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