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8-20页 |
一、选题缘由与意义 | 第8-9页 |
二、研究现状及趋势 | 第9-15页 |
三、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| 第15-16页 |
四、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6-20页 |
第一章 “中国化”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 | 第20-33页 |
一、20世纪20年代:由“世界化”到“中国化”的思潮转向 | 第20-26页 |
(一) 一战与巴黎和会消解了“西方文明”的权威 | 第20-23页 |
(二) 五四前后的“××主义”及其因应 | 第23-25页 |
(三) “中国化”思潮的萌发与流行 | 第25-26页 |
二、20世纪30年代:“学术中国化”运动的生成与发展 | 第26-33页 |
(一) “学术中国化”问题的发端 | 第26-29页 |
(二) “学术中国化”运动的主要表现 | 第29-33页 |
第二章 “中国化”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推动与发展 | 第33-52页 |
一、“中国化”思潮的流行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启发和引导 | 第33-43页 |
(一) 李大钊:社会主义应“务求其适合者行之 | 第33-35页 |
(二) 陈独秀:“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形” | 第35-37页 |
(三) 瞿秋白:“革命的理论永不能和革命的实践相离” | 第37-40页 |
(四) 毛泽东:马克思主义“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” | 第40-43页 |
二、“中国化”思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生成营造氛围 | 第43-52页 |
(一) “中国本位文化建设”内含的“中国化”意蕴 | 第43-45页 |
(二) 新启蒙运动提出的“中国化”诉求 | 第45-48页 |
(三) 延安革命文化运动对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”命题提出的推动 | 第48-52页 |
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对“中国化”思潮的引领与升华 | 第52-68页 |
一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确立了“中国化”思潮发展的路向 | 第52-60页 |
(一) 承继与突破:五四以来“中国化”思潮的最优解 | 第52-55页 |
(二) 动力与方向:为“学术中国化”运动的开展奠定政治基础 | 第55-57页 |
(三) 论争与超越:对“三民主义儒学化”和“新儒学”的批判 | 第57-60页 |
二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拓展了“中国化”思潮的新视野 | 第60-68页 |
(一)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丰富了“中国化”思潮的内涵 | 第60-64页 |
(二)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促进了“中国化”思潮质的飞跃 | 第64-68页 |
第四章 “中国化”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互动的影响与启示 | 第68-79页 |
一、“中国化”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互动的积极影响 | 第68-72页 |
(一) 消除了人们盲目的“主义崇拜”的心理倾向 | 第68-69页 |
(二) 支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事业 | 第69-71页 |
(三) 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新的学术骨干力量 | 第71-72页 |
二、“中国化”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互动的消极影响 | 第72-74页 |
(一) 影响了中外文化的正常交流 | 第72-73页 |
(二) 使学术与政治呈现一定程度的紧张关系 | 第73-74页 |
三、“中国化”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互动的现实启示 | 第74-79页 |
(一) 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 | 第74-76页 |
(二) 学术研究应与意识形态保持适度的张力 | 第76-79页 |
结语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