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导言 | 第9-17页 |
一、选题缘由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(一) 选题缘由 | 第9-10页 |
(二) 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现状及趋势 | 第11-14页 |
(一) 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(二) 研究趋势 | 第14页 |
三、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(一)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(二) 可能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四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5-17页 |
(一) 城镇化 | 第15-16页 |
(二) 新型城镇化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来源 | 第17-24页 |
一、马克思主义的城镇化思想 | 第17-19页 |
(一) 关于城乡关系 | 第17页 |
(二) 关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| 第17-18页 |
(三) 关于城镇化的发展动力 | 第18-19页 |
二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城镇化思想 | 第19-24页 |
(一)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农村城市化思想 | 第19页 |
(二)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思想 | 第19-22页 |
(三) 新型城镇化思想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成效分析——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| 第24-31页 |
一、城镇化建设的体制框架逐步完善 | 第24-26页 |
(一)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| 第24-25页 |
(二)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逐步探索和调整 | 第25-26页 |
(三)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重构 | 第26页 |
二、城镇化快速发展,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| 第26-28页 |
(一)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| 第26-27页 |
(二) 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逐步建立 | 第27-28页 |
三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,城乡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| 第28-29页 |
(一) 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 | 第28页 |
(二) 城乡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| 第28-29页 |
(三) 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| 第29页 |
四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| 第29-31页 |
(一)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| 第29-30页 |
(二) 加快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进程 | 第30页 |
(三)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1-41页 |
一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新型城镇化的总体判断和要求 | 第31-32页 |
二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 | 第32-37页 |
(一) 人口集聚的制约 | 第32-33页 |
(二) 土地使用的瓶颈 | 第33-34页 |
(三) 资金来源的困境 | 第34-35页 |
(四) 以人为本理念体现不足 | 第35-36页 |
(五) 城乡发展不均衡,二元结构依然明显 | 第36-37页 |
三、原因分析 | 第37-41页 |
(一) 顶层设计缺失 | 第37-38页 |
(二) 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| 第38-39页 |
(三) 新型城镇化机制创新不足 | 第39-40页 |
(四) 片面的政绩观和对人自身发展的忽视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路径选择 | 第41-50页 |
一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| 第41-43页 |
(一) 以人为本的原则 | 第41页 |
(二) 城乡统筹的原则 | 第41-42页 |
(三) 市场主导,政府引导的原则 | 第42页 |
(四) 生态文明的原则 | 第42-43页 |
二、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| 第43-50页 |
(一) 加强城镇发展的顶层设计 | 第43-45页 |
(二) 持续突破关键制度改革 | 第45-47页 |
(三)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| 第47-48页 |
(四)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| 第48-50页 |
结束语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