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35页 |
1.1 低阶煤资源现状与干燥提质的必要性 | 第15-16页 |
1.2 低阶煤脱水提质技术 | 第16-24页 |
1.2.1 非蒸发干燥技术 | 第17-19页 |
1.2.2 蒸发干燥技术 | 第19-23页 |
1.2.3 干燥技术现存问题 | 第23-24页 |
1.3 煤破碎特性的研究现状 | 第24-33页 |
1.3.1 颗粒破碎的分类 | 第24-26页 |
1.3.2 颗粒破碎程度的度量 | 第26-29页 |
1.3.3 颗粒破碎现象的描述 | 第29-30页 |
1.3.4 影响颗粒破碎的因素 | 第30-31页 |
1.3.5 颗粒破碎产生机理 | 第31-33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33页 |
1.4.1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33页 |
1.4.2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33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二章 低阶煤在纯热力作用下破碎特性的实验研究 | 第35-71页 |
2.1 煤样的制备和实验方法 | 第35-38页 |
2.1.1 煤样的制取 | 第35-36页 |
2.1.2 实验仪器与方法 | 第36-37页 |
2.1.3 破碎特性评价指标的提出 | 第37-38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64页 |
2.2.1 温度对热破碎特性的影响 | 第38-44页 |
2.2.2 干燥程度对热破碎特性的影响 | 第44-50页 |
2.2.3 入料粒度对热破碎特性的影响 | 第50-55页 |
2.2.4 升温速率对热破碎特性的影响 | 第55-59页 |
2.2.5 不同煤种的热破碎特性差异 | 第59-64页 |
2.3 破碎特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| 第64-68页 |
2.3.1 相对破碎率指标的评价 | 第64页 |
2.3.2 粉化率临界粒径的选定 | 第64-6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68-71页 |
第三章 热敏特性表征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71-95页 |
3.1 低阶煤受热过程中孔隙结构的变化 | 第71-78页 |
3.1.1 低阶煤的孔隙结构 | 第71-72页 |
3.1.2 实验仪器与方法 | 第72-73页 |
3.1.3 结果与分析 | 第73-78页 |
3.2 低阶煤在受热过程中的热膨胀性 | 第78-86页 |
3.2.1 实验仪器与方法 | 第79-80页 |
3.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80-86页 |
3.3 低阶煤受热过程中机械强度的变化 | 第86-88页 |
3.3.1 实验仪器与方法 | 第86页 |
3.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86-88页 |
3.4 低阶煤受热过程中官能团的变化 | 第88-92页 |
3.4.1 实验仪器与方法 | 第89页 |
3.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89-9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92-95页 |
第四章 热粉化性内在影响因素研究 | 第95-109页 |
4.1 不同煤阶的热粉化性差异 | 第95-98页 |
4.1.1 煤样的制备和实验方法 | 第95-96页 |
4.1.2 结果与分析 | 第96-98页 |
4.2 不同宏观煤岩组分的热粉化性差异 | 第98-103页 |
4.2.1 煤样的制备与实验方法 | 第98-99页 |
4.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99-103页 |
4.3 煤的分子结构对热粉化性的影响 | 第103-107页 |
4.3.1 实验仪器与方法 | 第103页 |
4.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103-10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07-109页 |
第五章 低阶煤在热-机械力耦合作用下破碎特性的实验研究 | 第109-121页 |
5.1 实验仪器与方法 | 第109-110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110-118页 |
5.2.1 热力与机械力不同加载方式对破碎的影响 | 第110-113页 |
5.2.2 不同加载方式下的粉尘粒度分布特征 | 第113-114页 |
5.2.3 不同加载方式下的颗粒的孔径分布特征 | 第114-115页 |
5.2.4 热-机械力耦合作用下工艺参数对破碎特性的影响 | 第115-118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118-121页 |
第六章 低阶煤纯热力作用下破碎的机理研究 | 第121-129页 |
6.1 模型假设 | 第121页 |
6.2 热应力模型 | 第121-122页 |
6.2.1 煤颗粒内部温度场分布 | 第121-122页 |
6.2.2 煤颗粒内部的热应力分布 | 第122页 |
6.3 湿应力模型 | 第122-125页 |
6.3.1 煤颗粒内部湿度场分布 | 第122-123页 |
6.3.2 煤颗粒内部的湿应力分布 | 第123-125页 |
6.4 相关参数的确定 | 第125页 |
6.5 应力分布和破碎机理分析 | 第125-127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127-129页 |
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129-133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129-131页 |
7.2 主要创新点 | 第131页 |
7.3 研究工作展望 | 第131-1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3-141页 |
致谢 | 第141-14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43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43页 |
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| 第143-144页 |
主要获奖 | 第1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