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0-32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1-28页 |
1.2.1 冲击地压理论研究现状 | 第21-24页 |
1.2.2 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| 第24-25页 |
1.2.3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理论研究现状 | 第25-27页 |
1.2.4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评价及控制研究现状 | 第27-28页 |
1.3 研究背景与内容 | 第28-32页 |
1.3.1 研究背景 | 第28-30页 |
1.3.2 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30-32页 |
第二章 残留孤岛煤体覆岩力学模型研究 | 第32-64页 |
2.1 双侧采空孤岛工作面顶板力学模型及解析 | 第32-49页 |
2.1.1 弹性薄板功的互等基本系统和基本解 | 第33-35页 |
2.1.2 双三角级数表示的基本解的边界值 | 第35-36页 |
2.1.3 双三角级数和三角级数混合表示的基本解 | 第36-37页 |
2.1.4 双三角级数和三角级数混合表示的基本解的边界值 | 第37-40页 |
2.1.5 一对边固定矩形板 | 第40-44页 |
2.1.6 一边固定矩形板 | 第44-49页 |
2.2 双侧采空实体煤内支承应力分布力学模型 | 第49-58页 |
2.2.1 不同煤柱尺寸支承应力与弯矩分布 | 第49-57页 |
2.2.2 一边固定矩形板集中应力P计算 | 第57-58页 |
2.3 孤岛煤柱冲击地压发生机理 | 第58-60页 |
2.3.1 冲击可能性系数的判定 | 第58页 |
2.3.2 冲击地压发生的能量理论 | 第58-60页 |
2.4 小结 | 第60-64页 |
第三章 唐山矿双侧采空孤岛煤体的回采与冲击地压的防治 | 第64-80页 |
3.1 唐山矿孤岛煤柱地质与回采技术条件 | 第64-67页 |
3.1.1 唐山矿孤岛煤柱地质条件 | 第64页 |
3.1.2 孤岛工作面回采技术条件 | 第64-67页 |
3.2 唐山矿T1391孤岛煤柱分区与回采技术研究 | 第67-72页 |
3.2.1 孤岛煤柱分区的计算研究 | 第67-68页 |
3.2.2 煤柱尺寸的留设研究 | 第68-71页 |
3.2.3 唐山矿孤岛工作面危险区域的划分 | 第71-72页 |
3.3 双侧采空孤岛煤柱的钻孔卸压防治措施 | 第72-78页 |
3.3.1 钻孔卸压的基本原理 | 第72-73页 |
3.3.2 钻孔周围煤岩体破坏机理分析 | 第73-75页 |
3.3.3 孔不塌落的塑性区半径计算 | 第75-76页 |
3.3.4 孔塌落的塑性区半径计算 | 第76-77页 |
3.3.5 孔径确定 | 第77页 |
3.3.6 钻孔间距确定 | 第77-78页 |
3.3.7 钻孔深度确定 | 第78页 |
3.3.8 卸压钻孔方案 | 第78页 |
3.4 小结 | 第78-80页 |
第四章 双侧采空孤岛煤柱的数值模拟研究 | 第80-130页 |
4.1 FLAC3D原理与应用 | 第80-83页 |
4.2 建模与研究内容 | 第83-84页 |
4.3 煤柱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| 第84-108页 |
4.3.1 不同宽度煤柱弹性核支承应力的动态变化规律 | 第85-95页 |
4.3.2 不同宽度煤柱塑性破坏区的变化规律 | 第95-97页 |
4.3.3 不同宽度煤柱的能量场分布研究 | 第97-108页 |
4.4 孤岛工作面发生冲击地压区域的危险性评价 | 第108-110页 |
4.5 长壁孤岛工作面超前卸压防冲技术的数值模拟 | 第110-119页 |
4.5.1 钻孔卸压技术方案的确定 | 第110页 |
4.5.2 超前卸压钻孔孔径对卸压效果的影响 | 第110-119页 |
4.6 不同采煤方法应力分布与围岩稳定性的研究 | 第119-127页 |
4.6.1 分层开采的应力分布与围岩稳定性研究 | 第120-124页 |
4.6.2 放顶煤开采的应力分布与围岩稳定性研究 | 第124-126页 |
4.6.3 采煤方法的对比分析 | 第126-127页 |
4.7 小结 | 第127-130页 |
第五章 双侧采空孤岛工作面矿压观测与冲击危险性评估 | 第130-136页 |
5.1 唐山矿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特征分析 | 第130页 |
5.2 T1391孤岛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现场实测 | 第130-131页 |
5.3 T1391孤岛工作面顶板活动规律的监测与分析 | 第131-132页 |
5.4 孤岛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监测与分析 | 第132-134页 |
5.5 孤岛工作面煤岩冲击失稳危险性评价 | 第134页 |
5.6 小结 | 第134-136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36-142页 |
6.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| 第136-140页 |
6.2 展望 | 第140-142页 |
参考 文献 | 第142-152页 |
致谢 | 第152-15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54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54页 |
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| 第154页 |
主要获奖 | 第154-1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