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经济概况、经济史、经济地理论文--中国经济论文--社会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--产业结构论文

欠发达地区“产业碳锁定”的形成机制及解锁途径--以甘肃为例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0-15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选题目的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选题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方法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文章结构第12-14页
    1.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可能的创新点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不足之处第14-15页
2 文献述评第15-23页
    2.1“产业碳锁定”的理论渊源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比较优势陷阱理论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资源诅咒理论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路径依赖理论第16-17页
    2.2“产业碳锁定”的提出与发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“产业碳锁定”的提出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“产业碳锁定”的发展第17-18页
    2.3 国内学者关于“产业碳锁定”的相关研究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“产业碳锁定”形成机制的研究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“产业碳锁定”的评价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“产业碳锁定”的解锁研究第21-22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22-23页
3“产业碳锁定”的含义及其评价第23-34页
    3.1“产业碳锁定”的含义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锁定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产业锁定与“产业碳锁定”第23-24页
    3.2“产业碳锁定”程度的评价标准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碳排放量的计算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碳排放强度的计算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“产业碳锁定”的判断第26-28页
    3.3 甘肃“产业碳锁定”的程度测评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五大产业的“产业碳锁定”程度测评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细分产业的“产业碳锁定”程度测评第30-33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33-34页
4 欠发达地区“产业碳锁定”的形成机制第34-49页
    4.1 基础锁定第34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产业历史条件锁定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能源结构锁定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产业集聚效应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产业承接锁定第40-41页
    4.2 技术锁定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淘汰高碳技术的沉没成本效应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主导技术锁定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技术协议达成困难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第45页
    4.3 制度锁定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正式制度锁定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非正式制度锁定第48-49页
5 欠发达地区“产业碳锁定”的解锁途径第49-54页
    5.1 基础解锁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优化能源结构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优化产业结构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合理承接产业转移第50-51页
    5.2 技术解锁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推广低碳技术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完善低碳技术创新平台第51-52页
    5.3 制度解锁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完善节能减排机制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转变发展理念第53-54页
6 结论与展望第54-55页
    6.1 本文总结第54页
    6.2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54-55页
参考文献第55-59页
后记第59页

论文共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C农商银行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
下一篇:招商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