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2页 |
1.4 研究意义与价值 | 第12-14页 |
第2章“因声求气”理论概述 | 第14-20页 |
2.1“因声求气”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4-17页 |
2.2“因声求气”的现代继承与创新 | 第17-18页 |
2.3“因声求气”的理论内涵 | 第18-20页 |
第3章“因声求气”应用于古诗文诵读教学的依据 | 第20-30页 |
3.1 理论基础 | 第20-23页 |
3.1.1 古诗文文本特征 | 第20-21页 |
3.1.2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规定 | 第21-22页 |
3.1.3 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| 第22-23页 |
3.2 现实需要 | 第23-30页 |
3.2.1 古诗文教学对声律重视不够 | 第23-25页 |
3.2.2 古诗文教学对诵读的处理过于简单 | 第25-27页 |
3.2.3 古诗文教学对人文性情感的忽视 | 第27-30页 |
第4章“因声求气”在高中古诗文诵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| 第30-46页 |
4.1 从声入手,读准作品音韵 | 第31-36页 |
4.2 由声入话,读出作品语意 | 第36-39页 |
4.3 以气为本,读出作品情感 | 第39-42页 |
4.4 由气入境,读出作品品味 | 第42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