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1“读图时代”的到来 | 第10页 |
1.1.2 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4 创新之处 | 第14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知识可视化概述 | 第16-23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16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16-19页 |
2.2.1 图式理论 | 第17页 |
2.2.2 双重编码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.3 左右脑分工理论 | 第18页 |
2.2.4 可视化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3 工具介绍 | 第19-23页 |
2.3.1 概念图 | 第19-20页 |
2.3.2 思维导图 | 第20页 |
2.3.3 认知地图 | 第20页 |
2.3.4 知识动画 | 第20-21页 |
2.3.5 科学图表 | 第21-23页 |
第3章 知识可视化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结合 | 第23-29页 |
3.1 知识可视化应用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| 第23-24页 |
3.1.1 新路径探寻:以图解形式呈现文言文知识 | 第23页 |
3.1.2 兴趣点切入:知识可视化手段调动情感态度 | 第23页 |
3.1.3 新旧知识联系:知识可视化教学促进知识迁移 | 第23-24页 |
3.1.4 自学能力提升:知识可视化教学回归学生主体性地位 | 第24页 |
3.2 知识可视化应用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 | 第24-25页 |
3.2.1 知识可视化适合高中文言文教学 | 第24页 |
3.2.2 知识可视化深受学生喜爱 | 第24-25页 |
3.2.3 知识可视化工具常用于一线教学 | 第25页 |
3.3 知识可视化应用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原则 | 第25-29页 |
3.3.1 辅助性原则 | 第25-26页 |
3.3.2 适度性原则 | 第26页 |
3.3.3 综合性原则 | 第26-27页 |
3.3.4 灵活性原则 | 第27-29页 |
第4章 知识可视化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| 第29-47页 |
4.1 思维导图 | 第29-34页 |
4.1.1 全面细化,提供预习抓手 | 第29-30页 |
4.1.2 重点突出,提供笔记新方法 | 第30-32页 |
4.1.3 整合知识,提高复习效率 | 第32-34页 |
4.2 科学图表 | 第34-38页 |
4.2.1 表格 | 第34-36页 |
4.2.2 流程图 | 第36-38页 |
4.3 图片 | 第38-43页 |
4.3.1 善用图片,导入新课 | 第38-39页 |
4.3.2 巧用图片,介绍作者与背景 | 第39-40页 |
4.3.3 妙用图片,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| 第40-41页 |
4.3.4 解析图片,突破教学重难点 | 第41-43页 |
4.4 视频 | 第43-47页 |
4.4.1 调动主体投入 | 第43-44页 |
4.4.2 激发审美体验 | 第44-45页 |
4.4.3 增强感知效果 | 第45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附录 | 第51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