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7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9-14页 |
1.2.1 有关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| 第9-11页 |
1.2.2 有关非经常性损益的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2.3 有关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| 第13-14页 |
1.2.4 文献综述评价 | 第14页 |
1.3 研究思路、方法 | 第14-17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4-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7页 |
2.1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| 第17-19页 |
2.1.1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1.2 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18页 |
2.1.3 会计盈余信息质量 | 第18-19页 |
2.2 非经常性损益相关理论 | 第19-23页 |
2.2.1 非经常性损益基本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2.2 我国证监会对非经常损益界定的演变历程 | 第20页 |
2.2.3 常见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手段 | 第20-23页 |
2.3 ST公司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| 第23-27页 |
2.3.1 ST制度及其发展过程 | 第23-24页 |
2.3.2 ST公司盈余管理动机 | 第24-27页 |
第3章 一汽夏利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| 第27-37页 |
3.1 一汽夏利的基本情况介绍 | 第27-30页 |
3.1.1 一汽夏利的发展历程 | 第27-28页 |
3.1.2 一汽夏利股权结构 | 第28-29页 |
3.1.3 一汽夏利所处行业情况介绍 | 第29-30页 |
3.2 一汽夏利2013—2016年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分析 | 第30-34页 |
3.2.1 净利润指标总体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2.2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金额 | 第31-33页 |
3.2.3 扭亏年度2015年分季度主要财务指标 | 第33-34页 |
3.3 一汽夏利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动机 | 第34-37页 |
第4章 一汽夏利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行为分析 | 第37-47页 |
4.1 一汽夏利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 | 第37-42页 |
4.1.1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 | 第37-38页 |
4.1.2 政府补助收入 | 第38-39页 |
4.1.3 减值准备转回 | 第39-41页 |
4.1.4 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 | 第41-42页 |
4.2 一汽夏利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持续影响分析 | 第42-47页 |
4.2.1 对一汽夏利的负面影响 | 第42-45页 |
4.2.2 对市场的负面影响 | 第45-47页 |
第5章 案例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 | 第47-52页 |
5.1 案例启示 | 第47-48页 |
5.1.1 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制度存在缺陷 | 第47页 |
5.1.2 会计准则规定含糊不清,存在漏洞 | 第47-48页 |
5.1.3 ST退市机制不合理 | 第48页 |
5.2 遏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相关建议 | 第48-51页 |
5.2.1 完善企业具体会计准则 | 第48-49页 |
5.2.2 加强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信息披露 | 第49-50页 |
5.2.3 合理规划ST企业的退市机制 | 第50页 |
5.2.4 一汽夏利应采取长期措施走出困境 | 第50-51页 |
5.3 研究局限与展望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