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0-14页 |
1.2.1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整体影响的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2.2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存贷业务影响的研究综述 | 第12-13页 |
1.2.3 市场定位理论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1.2.4 文献评述 | 第14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 拟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| 第17-21页 |
2.1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7-18页 |
2.1.1 利率市场化 | 第17-18页 |
2.1.2 中小商业银行 | 第18页 |
2.2 相关理论分析 | 第18-21页 |
2.2.1 市场定位的内涵 | 第18-19页 |
2.2.2 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方法 | 第19页 |
2.2.3 C-A-P市场定位模型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环境分析 | 第21-32页 |
3.1 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| 第21-26页 |
3.1.1 中小商业银行市场份额持续增长,小微企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| 第21-22页 |
3.1.2 资产规模持续增长,存贷款业务增速放缓 | 第22-24页 |
3.1.3 资产质量下降,资本充足率稳中有升 | 第24-25页 |
3.1.4 利润增速放缓,非利息收入占比提高 | 第25-26页 |
3.2 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分析 | 第26-32页 |
3.2.1 中小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机会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2.2 中小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威胁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2.3 中小商业银行的内部优势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2.4 中小商业银行的内部劣势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2.5 中小商业银行的SWOT分析 | 第30-32页 |
第四章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盈利影响的实证分析 | 第32-40页 |
4.1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| 第32-35页 |
4.1.1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现状 | 第32-33页 |
4.1.2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| 第33-34页 |
4.1.3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4.2 实证分析 | 第35-40页 |
4.2.1 利率市场化影响的传导机制 | 第35-36页 |
4.2.2 指标的选取和数据说明 | 第36-37页 |
4.2.3 整体数据的实证检验 | 第37-39页 |
4.2.4 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五章 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| 第40-44页 |
5.1 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意义 | 第40-41页 |
5.1.1 有利于提高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| 第40页 |
5.1.2 有利于提高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| 第40-41页 |
5.1.3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| 第41页 |
5.2 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存在问题 | 第41-44页 |
5.2.1 市场定位中经营区域定位模糊 | 第42页 |
5.2.2 产品和服务定位同质化严重 | 第42页 |
5.2.3 经营领域定位不明确 | 第42-43页 |
5.2.4 市场定位趋同,缺乏针对性 | 第43-44页 |
第六章 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建议 | 第44-51页 |
6.1 基于C-A-P市场定位模型的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 | 第44-46页 |
6.1.1 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 | 第44页 |
6.1.2 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领域定位 | 第44-45页 |
6.1.3 中小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位 | 第45-46页 |
6.2 充分发挥地缘优势 | 第46-47页 |
6.2.1 发挥本地员工优势 | 第46-47页 |
6.2.2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创新信贷担保模式 | 第47页 |
6.2.3 优化业务流程,提升贷款效率 | 第47页 |
6.3 创新业务模式,积极拓展中间业务 | 第47-48页 |
6.3.1 创新业务模式,发展电子银行和同业业务 | 第48页 |
6.3.2 积极拓展中间业务 | 第48页 |
6.4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,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| 第48-51页 |
6.4.1 完善信用风险管理 | 第49页 |
6.4.2 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| 第49页 |
6.4.3 提高市场风险管理的能力 | 第49-51页 |
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| 第51-53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51页 |
7.2 展望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: | 第53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