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的应用论文--信息处理(信息加工)论文--文字信息处理论文

越南语浅层句法分析方法的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兼类词歧义消解方法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命名实体识别方法研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组块分析方法研究第15-16页
    1.3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1.4 论文结构第17页
    1.5 本章小结第17-19页
第二章 语料库构建第19-25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19页
    2.2 相关研究第19-20页
    2.3 语料来源第20页
    2.4 构建越南语语料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构建分词语料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构建越南语兼类词语料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构建越南语命名实体语料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构建越南语组块语料第23-24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4-25页
第三章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越南语兼类词消歧第25-33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25页
    3.2 相关研究第25页
    3.3 越南语兼类词歧义消歧的困难与挑战第25-26页
    3.4 构建歧义消歧模型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条件随机场理论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特征选取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构建统计消歧模型第28-29页
    3.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实验评价标准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实验设计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特征贡献度实验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五倍交叉实验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最大熵和条件随机场对比第31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31-33页
第四章 融合实体特性的越南语命名实体识别的混合方法第33-47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33页
    4.2 相关研究第33-34页
    4.3 越南语特点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越南语命名实体识别困难与挑战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越南语语言和实体特点第34页
    4.4 基于规则的越南语命名实体识别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实体规则集合制定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规则识别框架图第36-37页
    4.5 基于统计的命名实体识别模型第37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最大熵理论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特征选取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训练语料格式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构建统计命名实体识别模型第42-43页
    4.6 规则与统计结合的实体识别模型第43-44页
    4.7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实验评价标准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实验设计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7.3 五倍交叉验证实验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7.4 开放与封闭测试实验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7.5 方法对比第45-46页
    4.8 本章小结第46-47页
第五章 基于条件随机场和转换学习越南语组块分析第47-59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47页
    5.2 相关研究第47页
    5.3 越南语组块特点及定义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越南语组块特点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越南语组块定义和类型第48-49页
    5.4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越南语组块分析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条件随机场理论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特征选取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构建统计组块分析模型第51-52页
    5.5 构建转换规则集合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转换的错误学习方法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构建转换规则集合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评价函数第53页
    5.6 基于条件随机场和转换学习的组块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5.7 实验结果分析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7.1 实验的评价标准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7.2 实验设计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5.7.3 语料规模影响对比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5.7.4 五倍交叉实验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7.5 与VLSP对比实验第56页
    5.8 原型系统第56-58页
    5.9 本章小结第58-59页
第六章 结论第59-63页
    6.1 总结第59-60页
    6.2 工作展望第60-63页
致谢第63-65页
参考文献第65-73页
附录A: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与的项目第73-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人PdxK和PNPO基因启动子的鉴定和分析
下一篇:绿茶苦涩味的化学成分及其相互作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