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美丽乡村”背景下人居环境建设模式研究--以哈尼梯田遗产区为例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缘起和范畴 | 第11-16页 |
1.1.1 研究的缘起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的范畴 | 第12-16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6页 |
1.2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6页 |
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6页 |
1.3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| 第16-17页 |
1.4 技术路线与结构框架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实践的启示 | 第19-29页 |
2.1 对乡村聚落的相关研究及启示 | 第19-20页 |
2.1.1 对乡村聚落的相关研究 | 第19-20页 |
2.1.2 相关研究的启示 | 第20页 |
2.2 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相关研究 | 第20-23页 |
2.2.1 农村人居环境相关研究成果 | 第20-22页 |
2.2.2 相关研究的启示 | 第22-23页 |
2.3 “美丽乡村”建设相关理论与实践 | 第23-26页 |
2.3.1 国外理论与实践 | 第23-25页 |
2.3.2 国内理论与实践 | 第25-26页 |
2.3.3 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| 第2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6-29页 |
第三章 对哈尼梯田遗产区“美丽乡村”的实质解析 | 第29-63页 |
3.1 遗产区“美丽乡村”建设的特色表达 | 第29-44页 |
3.1.1 自然生态美 | 第29-32页 |
3.1.2 建筑空间美 | 第32-41页 |
3.1.3 人文特色美 | 第41-44页 |
3.2 “美丽乡村”中的美学研究 | 第44-46页 |
3.2.1 传统的美学景观的消失 | 第45-46页 |
3.2.2 田园美学思想的衰落 | 第46页 |
3.3 对“美丽乡村”的各方见解 | 第46-61页 |
3.3.1 国家政策下的美丽乡村 | 第49-53页 |
3.3.2 当地政府、村民眼中的“美丽乡村” | 第53-56页 |
3.3.3 设计师视角下的“美丽乡村” | 第56-60页 |
3.3.4 “美丽乡村”之我见 | 第60-6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四章 遗产区的“美丽家园”人居环境建设方法 | 第63-93页 |
4.1 遗产区的“美丽乡村”建设条件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1.1 优势条件分析 | 第63页 |
4.1.2 劣势条件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2 “美丽家园”之乡村格局美 | 第64-86页 |
4.2.1 美丽新村 | 第64-75页 |
4.2.2 美丽老村 | 第75-81页 |
4.2.3 风貌破坏严重的村落整治 | 第81-84页 |
4.2.4 传统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| 第84-86页 |
4.3 “美丽家园”之制度与行为美 | 第86-91页 |
4.3.1 文化复兴建设思考 | 第86-87页 |
4.3.2 经济提升建设思考 | 第87-91页 |
4.3.3 管理机制提升思考 | 第9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1-93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93-97页 |
5.1 运用美学思想进行遗产区村寨的整体规划设计 | 第93-94页 |
5.2 充分根据当地特色建设“美丽家园” | 第94页 |
5.3 将美学思想融入“美丽家园”建设 | 第94-97页 |
致谢 | 第97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1页 |
附录A: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| 第101-103页 |
附录B: 图片索引 | 第103-107页 |
附录C: 图表索引 | 第107-109页 |
附录D: 哈单普入户调查表 | 第109-111页 |
附录E: 上主鲁老寨18号民居测绘图 | 第111-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