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1 引言 | 第15-25页 |
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1.1 采煤沉陷区相关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1.2 神东煤田相关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5页 |
1.2.1 采煤沉陷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2.2 采煤沉陷对植被影响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2.3 沉陷区土地复垦研究现状 | 第20-21页 |
1.2.4 研究趋势和存在的不足 | 第21-22页 |
1.2.5 研究创新点 | 第22页 |
1.2.6 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1.2.7 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2 研究区概况 | 第25-31页 |
2.1 地理位置 | 第25页 |
2.2 气候特征 | 第25-26页 |
2.3 地质地貌 | 第26页 |
2.4 土壤与植被 | 第26-27页 |
2.5 水文 | 第27页 |
2.6 煤田沉陷现状 | 第27-31页 |
2.6.1 沉陷地表扰动形式 | 第27-29页 |
2.6.2 裂缝发育及演变特征 | 第29-31页 |
3 研究方法与试验设计 | 第31-44页 |
3.1 沉陷对采空区生态影响研究方法 | 第31-37页 |
3.1.1 沉陷对风沙区煤矿生态影响 | 第31-35页 |
3.1.2 沉陷对黄土丘陵区煤矿生态影响 | 第35-37页 |
3.2 沉陷区生态修复研究方法 | 第37-43页 |
3.2.1 沉陷区保水改土试验方案 | 第37-39页 |
3.2.2 复配土及其效果研究试验方案 | 第39页 |
3.2.3 沉陷区水肥调控试验方案 | 第39-42页 |
3.2.4 沉陷区造林修复效果研究方法 | 第42-43页 |
3.3 数据处理 | 第43-44页 |
4 采煤沉陷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| 第44-87页 |
4.1 沉陷对土壤机械组成影响 | 第44-47页 |
4.1.1 风沙区土壤颗粒组成变化特征 | 第44-45页 |
4.1.2 黄土丘陵区土壤颗粒组成变化特征 | 第45-47页 |
4.2 沉陷对容重和总孔隙度的影响 | 第47-51页 |
4.2.1 风沙区容重和总孔隙度变化特征 | 第47-49页 |
4.2.2 黄土丘陵区容重和总孔隙度变化特征 | 第49-51页 |
4.3 沉陷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| 第51-55页 |
4.3.1 风沙区水分入渗特征 | 第51-53页 |
4.3.2 黄土丘陵区水分入渗特征 | 第53-55页 |
4.4 沉陷对土壤含水量影响 | 第55-67页 |
4.4.1 风沙区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 | 第55-61页 |
4.4.2 黄土丘陵区土壤含水量变化特性 | 第61-66页 |
4.4.3 沉陷对土壤含水量影响小结 | 第66-67页 |
4.5 沉陷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4.5.1 风沙区有机质变化特征 | 第67-68页 |
4.5.2 黄土丘陵区有机质变化特征 | 第68-69页 |
4.6 沉陷对土壤氮的影响 | 第69-74页 |
4.6.1 风沙区氮素变化特征 | 第69-71页 |
4.6.2 黄土丘陵区氮素变化特征 | 第71-74页 |
4.7 沉陷对土壤磷的影响 | 第74-79页 |
4.7.1 风沙区磷素变化特征 | 第74-76页 |
4.7.2 黄土丘陵区磷素变化特征 | 第76-79页 |
4.8 沉陷对土壤钾的影响 | 第79-82页 |
4.8.1 风沙区钾含量变化特征 | 第79-80页 |
4.8.2 黄土丘陵区钾含量变化特征 | 第80-82页 |
4.9 采煤沉陷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综合评价 | 第82-87页 |
4.9.1 风沙区土壤理化性质综合评价 | 第82-84页 |
4.9.2 黄土丘陵区土壤理化性质综合评价 | 第84-87页 |
5 采煤沉陷对植被的影响 | 第87-101页 |
5.1 沉陷区植物种类变化特征 | 第87-90页 |
5.1.1 风沙区植物种类变化 | 第87-88页 |
5.1.2 黄土丘陵区植物种类变化 | 第88-90页 |
5.2 不同生活型植物数量特征 | 第90-93页 |
5.2.1 风沙区不同生活型植物数量变化 | 第90-92页 |
5.2.2 黄土丘陵区不同生活型植物数量变化 | 第92-93页 |
5.3 植物科的数量特征 | 第93-95页 |
5.3.1 风沙区植物科的数量变化 | 第93-94页 |
5.3.2 黄土丘陵区植物科的数量变化 | 第94-95页 |
5.4 植物属的数量特征 | 第95-99页 |
5.4.1 风沙区植物属的数量变化 | 第95-97页 |
5.4.2 黄土丘陵区植物属的数量变化 | 第97-99页 |
5.5 群落物种A多样性分析 | 第99-101页 |
5.5.1 风沙区群落物种A多样性 | 第99-100页 |
5.5.2 黄土丘陵区群落物种A多样性 | 第100-101页 |
6 沉陷区土壤改良与重构研究 | 第101-124页 |
6.1 沉陷区保水改土技术研究 | 第101-114页 |
6.1.1 保水剂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 | 第101-104页 |
6.1.2 保水剂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| 第104-107页 |
6.1.3 施用土壤保水剂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| 第107-110页 |
6.1.4 保水剂对土壤和植物影响的主成分综合评价 | 第110-112页 |
6.1.5 保水剂对土壤和植物影响的模糊评价 | 第112-114页 |
6.2 沉陷区土壤重构研究 | 第114-117页 |
6.2.1 复配土成分配比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| 第114-116页 |
6.2.2 复配土成分配比对植物光合指标影响的综合评价 | 第116-117页 |
6.3 沉陷区土壤水肥调控研究 | 第117-124页 |
6.3.1 调控措施对柄扁桃生长的影响 | 第117-119页 |
6.3.2 调控措施对柄扁桃生长基质水分的影响 | 第119-120页 |
6.3.3 调控措施对文冠果和欧李生长的影响 | 第120-122页 |
6.3.4 调控措施对文冠果和欧李生长基质水分的影响 | 第122-124页 |
7 沉陷区造林修复成效 | 第124-132页 |
7.1 树种生长及发育状况 | 第124-125页 |
7.1.1 风沙区人工林生长状况 | 第124页 |
7.1.2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生长状况 | 第124-125页 |
7.2 造林树种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 | 第125-128页 |
7.2.1 风沙区树种生长指标相关性 | 第125-127页 |
7.2.2 黄土丘陵区树种生长指标相关性 | 第127-128页 |
7.3 沉陷对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影响 | 第128-132页 |
7.3.1 苗木成活率 | 第128-130页 |
7.3.2 苗木保存率 | 第130-132页 |
8 讨论与结论 | 第132-136页 |
8.1 讨论 | 第132-134页 |
8.2 结论 | 第134-136页 |
致谢 | 第136-1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7-14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