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油料作物论文--花生论文

栽培种花生株高、分枝数及荚果性状QTL定位分析

中文摘要第8-10页
Abstract第10-11页
1 前言第12-22页
    1.1 植物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DNA分子标记及其特点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方法与步骤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1 遗传标记的选择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2 亲本组合的确定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3 建立作图群体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4 连锁群及标记位点的确定第14页
    1.2 QTL定位原理与方法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零区间作图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单区间作图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复合区间作图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完备区间作图法第15-16页
    1.3 花生遗传图谱的构建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1.4 SSR标记在花生上的应用进展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SSR在花生栽培种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SSR在花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应用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SSR在栽培花生分子遗传图谱构建中的应用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SSR在栽培花生指纹图谱构建中的应用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SSR在花生重要性状基因定位中的应用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6 SSR在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上的应用第19-20页
    1.5 花生重要性状的QTL研究进展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花生抗病性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花生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分析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花生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分析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花生产量相关性状的QTL研究第21-22页
2 材料与方法第22-27页
    2.1 供试材料和田间种植第22页
    2.2 性状调查与数据分析第22-23页
    2.3 花生SSR分析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SRR引物来源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总DNA的提取与检测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PCR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8.0%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25-26页
    2.4 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与QTL定位第26-27页
3 结果与分析第27-56页
    3.1 亲本性状和RIL群体性状的分布特征第27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主茎高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侧枝长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分枝数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果长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果宽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果壳厚度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7 单果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8 单仁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9 出仁率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0 单株生产力第35-36页
    3.2 群体性状相关性第36-39页
    3.3 栽培种花生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第39-40页
    3.4 花生株高、分枝数和荚果性状QTL定位第40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主茎高QTL定位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侧枝长QTL定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分枝数QTL定位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果长QTL定位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果宽QTL定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果壳厚度QTL定位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7 单果重QTL定位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8 花生单仁重的QTL定位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9 出仁率QTL定位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0 花生单株生产力的QTL定位第48-50页
    3.5 QTL聚集区域分析第50-53页
    3.6 主效QTLs及QTL聚集区域对应物理图谱预测第53-56页
4 讨论第56-59页
    4.1 亲本间标记多态性分析第56页
    4.2 遗传图谱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4.3 与整合图谱比较第57-58页
    4.4 与现有QTLs比较第58-59页
5 结论第59-60页
参考文献第60-66页
附录第66-67页
图版Ⅰ第67-68页
图版Ⅱ第68-69页
图版Ⅲ第69-70页
致谢第70页

论文共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小麦RIL群体连锁图谱构建及农艺性状的QTL定位
下一篇:玉米自交系特性保持的形态性状和分子依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