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 | 第4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0-11页 |
1 前言 | 第12-23页 |
1.1 玉米自交系种性退化 | 第12-15页 |
1.1.1 玉米自交系种性退化的现象 | 第12-13页 |
1.1.2 玉米自交系变异及退化的原因 | 第13-15页 |
1.1.2.1 玉米自交系混杂 | 第13页 |
1.1.2.2 自交系不同来源引发的变异退化 | 第13-14页 |
1.1.2.3 多代自交引起自交系的退化 | 第14页 |
1.1.2.4 基因重组与突变 | 第14页 |
1.1.2.5 粒位效应 | 第14-15页 |
1.1.2.6 生长环境的变化 | 第15页 |
1.2 玉米自交系特性保持技术研究 | 第15-20页 |
1.2.1 玉米种质资源保持 | 第15-17页 |
1.2.2 玉米自交系生产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2.2.1 三、二圃法 | 第17页 |
1.2.2.2 三级法 | 第17-18页 |
1.2.2.3 原原种生产原种 | 第18页 |
1.2.2.4 四级种子生产程序 | 第18页 |
1.2.2.5 株系循环法 | 第18-19页 |
1.2.3 利用纯系理论进行种子繁殖 | 第19-20页 |
1.2.3.1 纯系理论 | 第19页 |
1.2.3.2 利用纯系理论建立保种圃 | 第19-20页 |
1.3 数量性状关联分析 | 第20-22页 |
1.3.1 连锁不平衡 | 第20页 |
1.3.2 关联分析的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3.3 单核苷酸多态性(SNP)技术 | 第21页 |
1.3.4 SNP关联分析在玉米上的应用 | 第21-22页 |
1.4 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22-23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8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23页 |
2.2 田间试验 | 第23-24页 |
2.2.1 性状一致性调查 | 第23-24页 |
2.2.2 产量测定 | 第24页 |
2.3 分子标记检测 | 第24-27页 |
2.3.1 玉米自交系全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24-25页 |
2.3.2 利用20对核心SSR引物PCR扩增 | 第25-26页 |
2.3.3 全基因组SNP的检测 | 第26-27页 |
2.4 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4.1 原始纯度的检测及纯合度的分析 | 第27页 |
2.4.2 田间性状的调查及产量分析 | 第27页 |
2.4.3 自交系关联分析 | 第27-28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54页 |
3.1 不同自交系自交后代的差异 | 第28-35页 |
3.1.1 自交系原始纯度的检测 | 第28页 |
3.1.2 自交系自交后代遗传纯合度的差异 | 第28-33页 |
3.1.2.1 昌 7-2 自交系后代纯合度 | 第29页 |
3.1.2.2 郑58自交系后代纯合度 | 第29-30页 |
3.1.2.3 LX9801自交系后代纯合度 | 第30-31页 |
3.1.2.4 自交系不同差异类型的自交后代遗传相似系数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1.2.5 自交系后代纯合进度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1.3 纯度不同材料自交后代形态性状一致性的差异 | 第33-35页 |
3.2 单倍体诱导系后代的纯合度及其差异 | 第35页 |
3.3 自交系纯合度的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关系 | 第35-36页 |
3.4 玉米自交系纯合单株选择依据的性状 | 第36-38页 |
3.4.1 自交后代利用SSR检测的多态性 | 第36-37页 |
3.4.2 SSR检测水平上依据的性状 | 第37页 |
3.4.3 SNP检测水平上依据的性状 | 第37-38页 |
3.5 自交系纯合对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| 第38-49页 |
3.5.1 玉米自交系不同株系间产量差异分析 | 第38-43页 |
3.5.2 玉米自交系不同株系产量杂交优势分析 | 第43-48页 |
3.5.3 亲本自交系与杂交组合之间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 | 第48-49页 |
3.6 自交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与SNP关联分析 | 第49-54页 |
3.6.1 产量与SNP标记的关联分析 | 第49-50页 |
3.6.2 千粒重与SNP标记的关联分析 | 第50-51页 |
3.6.3 行粒数与SNP标记的关联分析 | 第51-53页 |
3.6.4 产量、行粒数、千粒重共有SNP标记的候选基因 | 第53-54页 |
4 讨论 | 第54-59页 |
4.1 玉米自交系自交后代的纯合度差异 | 第54-55页 |
4.2 单倍体诱导系自交后代的纯合度 | 第55页 |
4.3 自交系自交代数纯合度的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关系 | 第55-56页 |
4.4 自交纯合单株选择依据的性状 | 第56页 |
4.5 自交系纯合对产量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4.6 自交系产量及其产量三要素的关联分析 | 第58-59页 |
5 结论 | 第59-61页 |
5.1 玉米自交系自交后纯合度与纯合进度 | 第59页 |
5.2 单倍体诱导系自交后代的纯合度 | 第59页 |
5.3 自交系自交代数纯合度的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关系 | 第59页 |
5.4 自交纯合单株选择依据的性状 | 第59页 |
5.5 自交系纯合对产量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5.6 自交系产量及其产量三要素的关联分析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70页 |
附录 | 第70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