卫星运行可视化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序言 | 第12-15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卫星仿真平台的可视化环境搭建 | 第15-25页 |
2.1 OpenGL概述 | 第15-18页 |
2.1.1 OpenGL与其他三维工具库的比较 | 第15-16页 |
2.1.2 OpenGL的工作流程 | 第16-17页 |
2.1.3 OpenGL在仿真环境中的初始化 | 第17-18页 |
2.2 卫星可视化仿真平台的视景变换实现 | 第18-21页 |
2.2.1 几何变换 | 第18-19页 |
2.2.2 投影变换 | 第19-21页 |
2.3 卫星可视化仿真平台的仿真效果实现 | 第21-23页 |
2.3.1 颜色模型 | 第21页 |
2.3.2 纹理贴图技术 | 第21-23页 |
2.3.3 光照技术 | 第23页 |
2.4 小结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卫星轨道的三维可视化仿真 | 第25-44页 |
3.1 卫星轨道动力学基础 | 第25-29页 |
3.1.1 卫星的基本运动规律 | 第25-26页 |
3.1.2 卫星轨道六根数 | 第26-27页 |
3.1.3 开普勒方程及其解法 | 第27-29页 |
3.2 时间系统的建立 | 第29-31页 |
3.2.1 时间系统的模型 | 第29-30页 |
3.2.2 时间系统的实现 | 第30-31页 |
3.3 坐标系统的建立 | 第31-32页 |
3.4 卫星轨道的数据读取 | 第32-35页 |
3.4.1 TLE格式的卫星参数文件 | 第32-33页 |
3.4.2 外部文件的读入 | 第33-35页 |
3.5 卫星轨道的计算 | 第35-39页 |
3.5.1 卫星的位置与速度 | 第35-38页 |
3.5.2 卫星轨道的确定 | 第38-39页 |
3.6 卫星轨道三维可视化仿真的实现 | 第39-43页 |
3.6.1 地球三维模型的建立 | 第39-40页 |
3.6.2 卫星轨道的生成 | 第40-41页 |
3.6.3 卫星覆盖范围的三维效果实现 | 第41-42页 |
3.6.4 太阳光的模拟 | 第42页 |
3.6.5 三维可视化场景的其他仿真效果 | 第42-43页 |
3.7 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卫星星下点及覆盖范围的二维可视化仿真 | 第44-53页 |
4.1 卫星星下点的二维可视化仿真 | 第44-47页 |
4.1.1 卫星星下点的计算 | 第44页 |
4.1.2 卫星星下点的二维可视化实现 | 第44-47页 |
4.2 卫星覆盖范围的二维可视化仿真 | 第47-50页 |
4.2.1 卫星覆盖范围的计算 | 第47-48页 |
4.2.2 卫星覆盖范围的二维可视化实现 | 第48-50页 |
4.3 卫星可见性分析 | 第50-52页 |
4.4 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五章 卫星可视化仿真平台的实现 | 第53-72页 |
5.1 卫星可视化仿真平台的总体介绍 | 第53-57页 |
5.1.1 功能分析 | 第53-54页 |
5.1.2 总体框架 | 第54-55页 |
5.1.3 主要工作流程 | 第55-56页 |
5.1.4 主要模块结构 | 第56-57页 |
5.2 卫星可视化仿真平台的框架的搭建工具 | 第57-58页 |
5.3 卫星可视化仿真平台的界面设计与实现 | 第58-66页 |
5.3.1 三维可视化仿真窗口 | 第59-61页 |
5.3.2 二维可视化仿真区域 | 第61-62页 |
5.3.3 信息查询对话框 | 第62-63页 |
5.3.4 参数设置对话框 | 第63-65页 |
5.3.5 卫星基本参数和时间显示区域 | 第65-66页 |
5.3.6 工具栏设计 | 第66页 |
5.4 卫星可视化仿真平台的实验与结果分析 | 第66-71页 |
5.5 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72-74页 |
6.1 结论 | 第72-73页 |
6.2 讨论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9页 |
读研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