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10-24页 |
(一) 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 现代社会对终身学习理念和构建学习化社会的迫切要求 | 第10页 |
2. 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化社会对树立正确学习观的更高要求 | 第10-11页 |
3. 先秦儒家学习论的研究价值 | 第11页 |
(二) 研究综述 | 第11-18页 |
1. 关于学习的相关研究 | 第11-13页 |
2. 关于中国古代学习论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3. 关于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学习论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4. 关于先秦儒家学习论的研究 | 第15-18页 |
(三) 概念界定 | 第18-22页 |
1. 学习 | 第18-20页 |
2. 学习论 | 第20页 |
3. 先秦儒家 | 第20-21页 |
4. 先秦儒家的学习论 | 第21-22页 |
(四)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| 第22-23页 |
1. 研究目的 | 第22页 |
2. 研究意义 | 第22-23页 |
(五)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 研究内容 | 第23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一、先秦儒家学习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分析 | 第24-29页 |
(一) 经济下移和政治纷争 | 第24-25页 |
(二) 官学衰落与学术下移 | 第25-26页 |
(三) 士阶层崛起与私学骤兴 | 第26-29页 |
二、先秦儒家的学习价值论 | 第29-34页 |
(一) 对个人而言 | 第29-31页 |
1. “学而知之”,充实自我 | 第29-30页 |
2. “为己之学”,完善自我 | 第30-31页 |
3. “修己安人”,实现自我 | 第31页 |
(二) 对社会而言 | 第31-34页 |
1. 化民成俗,建国君民 | 第31-32页 |
2. 德政礼教,和谐有序 | 第32页 |
3. 传承文化,继往开来 | 第32-34页 |
三、先秦儒家的学习目的论和内容论 | 第34-44页 |
(一) 先秦儒家的学习目的论 | 第34-37页 |
1. 学为圣人 | 第34页 |
2. 成为君子 | 第34-37页 |
3. 学成为士 | 第37页 |
(二) 先秦儒家的学习内容论 | 第37-44页 |
1. 传习六经 | 第38-40页 |
2. 精通六艺 | 第40-44页 |
四、先秦儒家的学习过程论 | 第44-53页 |
(一) 立志、博学 | 第44-47页 |
1. 立志 | 第44-45页 |
2. 博学 | 第45-47页 |
(二) 审问、慎思 | 第47-50页 |
1. 审问 | 第47-48页 |
2. 慎思 | 第48-50页 |
(三) 明辨、笃行 | 第50-53页 |
1. 明辨 | 第50页 |
2. 笃行 | 第50-53页 |
五、先秦儒家的学习方法论 | 第53-59页 |
(一) 学思并重、知行合一 | 第53-54页 |
1. 学思并重 | 第53-54页 |
2. 知行合一 | 第54页 |
(二) 博约结合、真积力久 | 第54-56页 |
1. 博约结合 | 第54-55页 |
2. 真积力久 | 第55-56页 |
(三) 循序渐进、善假于物 | 第56-57页 |
1. 循序渐进 | 第56-57页 |
2. 善假于物 | 第57页 |
(四) 虚壹而静、兼陈万物 | 第57-59页 |
1. 虚壹而静 | 第57-58页 |
2. 兼陈万物 | 第58-59页 |
六、先秦儒家学习论的特点 | 第59-66页 |
(一) 先秦儒家学习论的特点 | 第59-63页 |
1. 修己安人,弘道治国 | 第59页 |
2. 依仁游艺,六艺兼求 | 第59-60页 |
3. 循序渐进,锲而不舍 | 第60-61页 |
4. 自求自得,知行结合 | 第61-63页 |
(二) 先秦儒家学习论的当代启示 | 第63-66页 |
1. 学习者应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 | 第63页 |
2. 学习者应追求知情意全面发展 | 第63-64页 |
3. 学习者应以“自求自得”的方式学习 | 第64页 |
4. 学习者应重视躬身实践 | 第64-66页 |
结语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2页 |
后记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