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精矿过滤预处理技术与滤布再生工艺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课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过滤分离技术 | 第11-16页 |
1.2.1 过滤理论 | 第11-12页 |
1.2.2 过滤助剂 | 第12-15页 |
1.2.3 数学形态学在精矿过滤中的应用 | 第15-16页 |
1.3 滤布堵塞机理及再生清洗技术 | 第16-19页 |
1.3.1 滤布堵塞形式 | 第16-17页 |
1.3.2 过滤介质再生清洗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3 机织过滤介质污染的评价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19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过滤机理分析 | 第20-25页 |
2.1 过滤与过滤助剂作用机理 | 第20-23页 |
2.1.1 铜精矿过滤基本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1.2 表面活性剂助滤机理 | 第21-22页 |
2.1.3 絮凝剂助滤机理 | 第22-23页 |
2.2 滤布再生机理 | 第23-25页 |
2.2.1 滤布堵塞失效 | 第23页 |
2.2.2 滤布再生清洗机理 | 第23-24页 |
2.2.3 过滤介质污染评价方法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实验设计 | 第25-35页 |
3.1 铜精矿基本物性的测定 | 第25-27页 |
3.1.1 含固量 | 第25页 |
3.1.2 密度 | 第25-26页 |
3.1.3 粘度 | 第26-27页 |
3.1.4 pH值 | 第27页 |
3.1.5 粒度 | 第27页 |
3.1.6 成分组成检测 | 第27页 |
3.2 过滤助剂筛选实验设计 | 第27-30页 |
3.2.1 真空抽滤实验设计 | 第27-28页 |
3.2.2 助剂筛选实验设计 | 第28-30页 |
3.2.3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图像处理方法 | 第30页 |
3.3 滤布清洗再生实验设计 | 第30-34页 |
3.3.1 滤布透水率实验设计 | 第30-31页 |
3.3.2 滤布再生清洗实验设计 | 第31-34页 |
3.3.3 滤布清洗效果评价方法 | 第34页 |
3.4 实验仪器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铜精矿过滤助剂的筛选与优化 | 第35-61页 |
4.1 物性测定结果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2 过滤助剂对过滤效果的影响 | 第36-50页 |
4.2.1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| 第36-42页 |
4.2.2 絮凝剂的影响 | 第42-48页 |
4.2.3 复合型絮凝剂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4.2.4 过滤助剂筛选结果 | 第49-50页 |
4.3 过滤助剂对铜精矿滤饼结构的影响 | 第50-56页 |
4.3.1 滤饼宏观结构 | 第50-51页 |
4.3.2 滤饼微观结构 | 第51-56页 |
4.4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滤饼微观结构分析 | 第56-5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第五章 过滤介质的再生清洗工艺研究 | 第61-70页 |
5.1 滤布堵塞情况分析 | 第61-62页 |
5.2 物理清洗方法 | 第62-64页 |
5.2.1 超声条件 | 第62-63页 |
5.2.2 温度条件 | 第63-64页 |
5.3 化学清洗 | 第64-68页 |
5.3.1 单一酸洗 | 第64-66页 |
5.3.2 复合清洗 | 第66页 |
5.3.3 最优复合清洗剂配比 | 第66-68页 |
5.4 滤布再生效果分析 | 第68-6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70-72页 |
6.1 结论 | 第70-71页 |
6.2 展望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6页 |
附录一 铜精矿过滤助滤剂实验数据 | 第76-80页 |
附录二 滤饼二值图像转化 | 第80-82页 |
附录三 过滤介质的再生清洗实验数据 | 第82-94页 |
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94-95页 |
致谢 | 第95-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