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--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--生活、居住、交通论文

从权威控制到体制吸纳:中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模式转变研究

内容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第一章 导论第11-53页
    一、研究缘起第11-1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研究背景第11-1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研究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二、文献综述第18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国外研究综述第18-2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国内研究综述第25-33页
    三、分析框架第33-4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区分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:一种分析框架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公共服务提供职能与生产职能边界划分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公共服务提供与生产理论在社区公共服务中的应用第39-41页
    四、研究思路、方法与可能创新点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体制吸纳:一个公共服务再生产的假设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研究思路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研究方法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第45-46页
    五、基本概念的界定第46-53页
第二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威控制型服务模式第53-71页
    一、单位制的构建与"总体性社会"的形成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"单位"与"单位制"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单位体制下的总体性社会第57-58页
    二、街居制的创设与变迁第58-6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城市街道管理体的形成和发展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居民委员会的成立及变迁第61-63页
    三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威控制服务模式第63-7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权威控制型服务模式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权威控制型服务模式特征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权威控制型服务模式的作用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权威控制型服务模式的困境第68-71页
第三章 转型时期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模式转变的背景和动力第71-93页
    一、宏观背景:社会转型与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第71-7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社会转型对单位体制的冲击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单位功能的转化与城市社区社会功能的提升第73-76页
    二、微观背景:社区功能变迁与社区利益分化第76-8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社区功能变迁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社区利益分化第79-83页
    三、现实动力:社会问题社区化与社区公共服务短缺第83-9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社会问题社区化第83-8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社区公共服务短缺第87-93页
第四章 体制吸纳服务模式解析第93-131页
    一、体制吸纳的逻辑起点:社区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第93-9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社区公共服务主体单一、职能错位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社区公共服务缺乏相应的法律、法规支撑体系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,供求结构矛盾突出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 民间组织发育不足、社区参与程度低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(六) 社区服务队伍素质低、待遇低、工作积极性不高第98页
    二、体制吸纳:再造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逻辑第98-11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"三重失灵"与体制吸纳的应对第98-10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体制吸纳:社区公共服务的复合生产第104-11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体制吸纳服务的特征第111-116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体制吸纳的优势第116-118页
    三、体制吸纳的原则与方式第118-12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体制吸纳的原则第118-12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体制吸纳服务的方式第121-125页
    四、体制吸纳服务的载体: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第125-13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街道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社区层面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第127-131页
第五章 体制吸纳型服务模式的评价第131-162页
    一、不同类型的社区公共服务体制吸纳的差异第131-14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社区公共服务的分类第131-13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不同类型社区公共服务体制吸纳的比较第133-141页
    二、体制吸纳的实践模式评析第141-15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武汉百步亭模式第141-14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南京模式第144-14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实践中体制吸纳模式的简要评价第149-152页
    三、体制吸纳模式的困境与潜在风险第152-16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体制困境第152-15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机制困境第156-15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体制吸纳模式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第159-162页
第六章 体制吸纳型服务模式的优化第162-191页
    一、体制吸纳型服务模式优化之:体制保障第162-17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积极推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第162-16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加强社区公共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第169-170页
    二、体制吸纳型服务模式优化之:机制保障第170-17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建立多元参与的公共服务机制第170-17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建立多元社区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机制第172-17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机制第173-175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机制第175-178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 建立社区志愿参与机制第178页
    三、体制吸纳型服务模式优化之:具体路径第178-19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第178-18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积极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第182-18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(平台)的标准化建设第184-191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91-206页
    一、基本结论第191-19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城市社会转型推动着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第193-19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政府职能的转变推动着公共服务模式的转变第194-19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体制吸纳是一种多元主体的社会治理方式第196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社区公共服务的复合生产是公共服务再生产的有效机制第196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 公共服务中的伙伴关系是中国公民社会成长的现实路径第196-197页
    二、展望:未来社区公共服务的走向第197-20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社区治理: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第197-19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合作治理:社区公共服务的风向标第199-20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第203-206页
参考文献第206-222页
致谢第222-224页

论文共22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初中文言散文教学目标分级研究
下一篇:新媒体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关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