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CA加法器及触发器的容错设计
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0页 |
1.1 CMOS电路的极限 | 第15-16页 |
1.2 目前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1.3 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QCA基础知识 | 第20-46页 |
2.1 QCA元胞 | 第20-22页 |
2.1.1 四量子点元胞 | 第20-21页 |
2.1.2 五量子点元胞 | 第21页 |
2.1.3 其它类型的元胞 | 第21-22页 |
2.2 QCA的量子力学原理 | 第22-35页 |
2.2.1 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| 第22-23页 |
2.2.2 薛定谔方程 | 第23-24页 |
2.2.3 定态薛定谔方程 | 第24-25页 |
2.2.4 孤立元胞的哈伯德模型 | 第25-26页 |
2.2.5 元胞-元胞响应函数 | 第26-28页 |
2.2.6 元胞的相干动力学特性 | 第28-29页 |
2.2.7 元胞的双稳态特性 | 第29-34页 |
2.2.8 功耗 | 第34-35页 |
2.3 时钟 | 第35-37页 |
2.3.1 时钟的第一阶段:switch | 第36页 |
2.3.2 时钟的第二阶段:hold | 第36-37页 |
2.3.3 时钟的第三阶段:release | 第37页 |
2.3.4 时钟的第四阶段:relax | 第37页 |
2.4 QCA基本器件单元 | 第37-42页 |
2.4.1 传输线 | 第37-39页 |
2.4.2 扇出传输线 | 第39页 |
2.4.3 反相器 | 第39-40页 |
2.4.4 三输入择多门 | 第40-42页 |
2.5 交叉线 | 第42-44页 |
2.5.1 共面交连 | 第42-43页 |
2.5.2 异面交连 | 第43页 |
2.5.3 两种交联结构的比较 | 第43-44页 |
2.6 QCA电路设计的仿真软件 | 第44-45页 |
2.6.1 数字仿真引擎 | 第44页 |
2.6.2 非线性逼近仿真引擎 | 第44页 |
2.6.3 双稳态仿真引擎 | 第44-45页 |
2.6.4 仿真引擎的总结 | 第45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三章 QCA加法器设计与容错分析 | 第46-66页 |
3.1 QCA缺陷种类及其定义 | 第46-48页 |
3.2 3×5模块QCA电路设计与分析 | 第48-57页 |
3.2.1 三输入容错择多门设计 | 第48-55页 |
3.2.2 五输入容错择多门设计 | 第55-57页 |
3.3 容错加法器设计 | 第57-65页 |
3.3.1 全加器设计 | 第58-61页 |
3.3.2 高位加法器的设计 | 第61-65页 |
3.4 本章总结 | 第65-66页 |
第四章 基于QCA的触发器设计及其性能分析 | 第66-86页 |
4.1 概率转移矩阵 | 第66-68页 |
4.2 基于QCA的RS触发器实现 | 第68-70页 |
4.3 基于QCA的JK触发器设计 | 第70-83页 |
4.3.1 基于QCA的JK触发器设计原理分析 | 第71-72页 |
4.3.2 边沿触发结构的设计 | 第72-74页 |
4.3.3 触发结构的可靠性分析及缺陷研究 | 第74-78页 |
4.3.4 JK触发器的实现及其优化 | 第78-83页 |
4.4 基于QCA的D触发器的实现 | 第83-85页 |
4.4.1 电平触发D触发器 | 第83-84页 |
4.4.2 主从D触发器 | 第84页 |
4.4.3 边沿D触发器 | 第84-8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6-88页 |
5.1 本文总结 | 第86页 |
5.2 展望 | 第86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