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油料作物论文--大豆论文

大豆GmGDPD1的克隆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

摘要第7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缩写词表第11-12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-22页
    1.1 植物应对磷胁迫的适应性机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低磷胁迫下植物根系形态学适应性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磷饥饿诱导侧根的生长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排根是植物适应极端低磷胁迫的变化第15页
    1.2 低磷胁迫下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植物对土壤难溶态无机磷的吸收生理变化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根系对土壤难溶态有机磷的吸收生理变化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磷转运蛋白第16-17页
    1.3 低磷胁迫对植物代谢途径的影响第17-18页
    1.4 低磷胁迫对植物生物膜脂的影响第18-19页
    1.5 甘油磷酸二酯磷酸二酯酶(GDPD)第19-20页
    1.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-22页
第二章 大豆GmGDPD1基因的克隆与亚细胞定位第22-34页
    2.1 材料与方法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材料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试剂与仪器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植物总RNA的提取、纯化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GmGDPD1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GmGDPD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7 亚细胞定位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8 基因组织表达分析第24-25页
    2.2 结果与分析第25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大豆GmGDPD1基因的克隆及其基因序列分析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大豆GmGDPD1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大豆GmGDPD1基因亚细胞定位第30-33页
    2.3 讨论第33-34页
第三章 大豆GmGDPD1的诱导表达第34-40页
    3.1 材料方法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材料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试剂与仪器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植物总RNA的提取、纯化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低磷诱导下GmGDPD1基因的时空表达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盐、干旱胁迫对GmGDPD1基因表达的影响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种子萌发过程中GmGDPD1的表达情况分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7 缺少相关元素对GmGDPD1基因表达的影响第35-36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分析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持续低磷胁迫下大豆GmGDPD1基因的表达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盐、干旱处理条件下对GmGDPD1基因表达的影响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GmGDPD1基因的表达情况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不同元素的缺失对GmGDPD1基因表达的诱导第38-39页
    3.3 讨论第39-40页
第四章 大豆GmGDPD1基因转化拟南芥及功能分析第40-50页
    4.1 材料方法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材料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试剂与仪器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植物总RNA的提取、纯化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重组质粒转化根癌农杆菌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7 受体材料的种植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8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转化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9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0 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性状分析第43页
    4.2 结果与分析第43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对拟南芥敲除AtGDPD1的突变体进行检测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35S::GmGDPD1转基因拟南芥阳性植株检测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转基因拟南芥的基因表达鉴定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T3代转基因植株的观察第45-49页
    4.3 讨论第49-50页
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50-52页
本研究创新之处第52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60页
附录第60-74页
    附录一 实验方法第60-70页
    附录二 常用培养基和相关试剂的配置第70-74页
致谢第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豆硫转运蛋白基因GmSULTR1;2b启动子的克隆、功能分析及酵母单杂交初步筛选
下一篇:大豆耐低磷相关基因GmSPX3的功能分析和互作蛋白的筛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