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豆硫转运蛋白基因GmSULTR1;2b启动子的克隆、功能分析及酵母单杂交初步筛选
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缩略词表及其英汉对照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34页 |
1 硫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6页 |
1.1 硫的作用 | 第12-13页 |
1.2 硫转运蛋白的作用 | 第13-16页 |
2 植物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| 第16-30页 |
2.1 启动子的概述 | 第16-17页 |
2.2 启动子的基本结构 | 第17-19页 |
2.3 启动子的分类 | 第19-26页 |
2.4 启动子的研究方法 | 第26-30页 |
3 酵母单杂交 | 第30-32页 |
3.1 酵母单杂交原理 | 第30-31页 |
3.2 酵母单杂交的应用 | 第31-32页 |
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2-34页 |
第二章 启动子的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| 第34-46页 |
1 植物材料与菌株 | 第34页 |
1.1 植物材料 | 第34页 |
1.2 供试菌株 | 第34页 |
2 仪器设备与试剂 | 第34-35页 |
2.1 主要试剂 | 第34页 |
2.2 仪器设备 | 第34-35页 |
3 方法与步骤 | 第35-39页 |
3.1 大豆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35页 |
3.2 启动子的克隆 | 第35-36页 |
3.3 启动子序列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4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37-39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3页 |
4.1 启动子的克隆 | 第39-40页 |
4.2 启动子序列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3 启动子片段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41-43页 |
5 讨论 | 第43-46页 |
第三章 启动子功能初步验证 | 第46-5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6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46页 |
1.2 供试菌株 | 第46页 |
2 试剂与仪器 | 第46-47页 |
2.1 主要试剂 | 第46页 |
2.2 仪器设备 | 第46-47页 |
3 方法与步骤 | 第47-50页 |
3.1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| 第47页 |
3.2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瞬时表达 | 第47-48页 |
3.3 GUS染色 | 第48页 |
3.4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毛状根转化 | 第48-49页 |
3.5 转化毛状根的诱导表达 | 第49页 |
3.6 GUS活性分析 | 第49-50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54页 |
4.1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瞬时表达 | 第50-51页 |
4.2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大豆毛状根的转化 | 第51-53页 |
4.3 GUS活性分析 | 第53-54页 |
5 讨论 | 第54-56页 |
第四章 酵母单杂交的初步筛选 | 第56-74页 |
1 植物材料与菌株 | 第56页 |
1.1 植物材料 | 第56页 |
1.2 供试菌株 | 第56页 |
2 仪器设备与试剂 | 第56-57页 |
2.1 主要试剂 | 第56页 |
2.2 仪器设备 | 第56-57页 |
3 方法与步骤 | 第57-65页 |
3.1 酵母诱饵载体的获得 | 第57-59页 |
3.2 诱饵酵母的获得 | 第59-60页 |
3.3 诱饵酵母报告基因本底表达水平的测定 | 第60-61页 |
3.4 诱饵酵母筛选文库 | 第61-62页 |
3.5 测序验证阳性克隆 | 第62页 |
3.6 阳性克隆的回转验证 | 第62-65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65-72页 |
4.1 诱饵载体的获得 | 第65-66页 |
4.2 诱饵酵母的获得 | 第66-67页 |
4.3 诱饵酵母报告基因本底表达水平的测定 | 第67-68页 |
4.4 诱饵酵母筛选文库 | 第68页 |
4.5 酵母菌落PCR | 第68页 |
4.6 阳性克隆的回转验证 | 第68-69页 |
4.7 构建AD载体 | 第69-70页 |
4.8 AD质粒转化诱饵酵母 | 第70-72页 |
5 讨论 | 第72-74页 |
全文结论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90页 |
附录 | 第90-98页 |
致谢 | 第98-10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研究论文 | 第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