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市主城区居住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8页 |
1.1.1 转型期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加剧 | 第15-16页 |
1.1.2 社会阶层分化而新空间秩序尚未形成 | 第16-17页 |
1.1.3 城市郊区化和城市区域化的新挑战 | 第17-18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2.1 理清居住空间多元形成机制 | 第18页 |
1.2.2 揭示西部城市居住空间特有结构 | 第18-19页 |
1.2.3 指引转型期城市居住空间规划 | 第19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0-23页 |
1.4.1 文献归纳法 | 第20-21页 |
1.4.2 多视角对比研究 | 第21页 |
1.4.3 GIS空间分析方法 | 第21页 |
1.4.4 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1.5 研究范围与资料来源 | 第23页 |
1.5.1 研究范围 | 第23页 |
1.5.2 资料来源 | 第23页 |
(1) 遥感数据 | 第23页 |
(2) 社会经济数据 | 第23页 |
(3) 实地调研数据 | 第23页 |
(4) 其他辅助数据 | 第23页 |
1.6 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| 第23-25页 |
1.6.1 研究方法集成应用 | 第24页 |
1.6.2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城市居住空间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25-56页 |
2.1 城市居住空间概念 | 第25-26页 |
2.1.1 概念内涵 | 第25页 |
2.1.2 研究范畴 | 第25-26页 |
2.2 城市居住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6-37页 |
2.2.1 芝加哥学派 | 第26-30页 |
2.2.2 权衡理论 | 第30-31页 |
2.2.3 居住行为理论 | 第31-32页 |
2.2.4 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| 第32-36页 |
2.2.5 制度学派 | 第36-37页 |
2.3 城市居住空间演化特征 | 第37-43页 |
2.3.1 城市居住空间扩展模式 | 第37-40页 |
(1) 紧凑圈层式 | 第37-38页 |
(2) 轴向带状式 | 第38-39页 |
(3) 跳跃组团式 | 第39页 |
(4) 低密度蔓延式 | 第39-40页 |
2.3.2 城市居住空间的影响因素 | 第40-43页 |
(1) 自然条件因素 | 第40-41页 |
(2) 历史文化因素 | 第41页 |
(3) 住宅价格因素 | 第41-42页 |
(4) 交通通达因素 | 第42页 |
(5) 功能定位因素 | 第42-43页 |
(6) 政策推动因素 | 第43页 |
2.4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43-46页 |
2.4.1 居住隔离 | 第44-45页 |
2.4.2 住房公正 | 第45-46页 |
2.4.3 居住郊区化 | 第46页 |
2.5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46-51页 |
2.5.1 居住空间演变研究 | 第46-48页 |
2.5.2 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| 第48-50页 |
2.5.3 居住郊区化研究 | 第50-51页 |
2.6 城市居住空间研究趋势与展望 | 第51-54页 |
2.6.1 多要素集成视角的构建 | 第51-52页 |
2.6.2 GIS空间分析方法的深化 | 第52-53页 |
2.6.3 对城市特殊群体的关注 | 第53-54页 |
2.7 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三章 西安市居住空间演变过程 | 第56-80页 |
3.1 居住空间发育的自然环境 | 第56-57页 |
3.1.1 自然环境本底条件 | 第56页 |
3.1.2 自然环境的宏观影响 | 第56-57页 |
3.2 居住空间发育的社会经济背景 | 第57-60页 |
3.2.1 社会经济基础条件 | 第57-59页 |
3.2.2 社会经济的宏观影响 | 第59-60页 |
3.3 西安市居住空间历史演变 | 第60-71页 |
3.3.1 古代与近代时期 | 第61-67页 |
(1) 周代时期 | 第61页 |
(2) 秦汉朝时期 | 第61-63页 |
(3) 隋唐时期 | 第63-64页 |
(4) 明朝及前清时期 | 第64-66页 |
(5) 晚清时期 | 第66页 |
(6) 民国时期 | 第66-67页 |
3.3.2 新中国成立后 | 第67-70页 |
3.3.3 历史背景的总体影响 | 第70-71页 |
3.4 城市空间扩展过程 | 第71-79页 |
3.4.1 城市空间遥感图像处理 | 第72-75页 |
3.4.2 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分析 | 第75-79页 |
3.5 小结 | 第79-80页 |
第四章 西安市主城区居住空间格局 | 第80-113页 |
4.1 主城区居住空间扩展 | 第80-85页 |
4.1.1 主城区居住用地数据处理 | 第80-81页 |
4.1.2 主城区居住用地扩展分析 | 第81-85页 |
(1) 居住用地扩展方式 | 第81页 |
(2) 居住用地扩展方向 | 第81-82页 |
(3) 居住用地扩展特征 | 第82-85页 |
4.2 主城区商品房空间格局 | 第85-101页 |
4.2.1 商品房空间格局测度 | 第85-92页 |
(1) 居住区商品房数量统计 | 第86-87页 |
(2) 商品房环状圈层密度 | 第87-89页 |
(3) 商品房核密度空间趋势 | 第89-90页 |
(4) 商品房集聚热点 | 第90-92页 |
4.2.2 商品房价格等级分异 | 第92-96页 |
(1) 商品房价格空间趋势 | 第92-94页 |
(2) 商品房价格分区统计 | 第94页 |
(3) 商品房价格分街道办统计 | 第94-96页 |
4.2.3 商品房空间格局特征 | 第96-101页 |
(1) 城墙以外区域商品房快速发展 | 第96-97页 |
(2) 形成八大城市住宅板块 | 第97-99页 |
(3) 依托三类主导城市元素 | 第99-101页 |
4.3 社会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分异 | 第101-111页 |
4.3.1 社会阶层指标因子分析 | 第101-107页 |
4.3.2 各社会阶层居住空间类型 | 第107-111页 |
4.4 小结 | 第111-113页 |
第五章 西安市居住空间格局形成机制 | 第113-158页 |
5.1 自然环境影响 | 第113-116页 |
5.1.1 流域生态治理 | 第113-115页 |
5.1.2 湖泊治理 | 第115-116页 |
5.2 历史背景影响 | 第116-120页 |
5.2.1 古代与近代时期 | 第116-117页 |
5.2.2 计划经济时期 | 第117-118页 |
5.2.3 改革开放以来 | 第118-120页 |
5.3 产业经济发展 | 第120-128页 |
5.3.1 城市功能转型 | 第121-124页 |
5.3.2 开发区快速发展 | 第124-126页 |
5.3.3 房地产业繁荣 | 第126-128页 |
5.4 人口结构影响 | 第128-133页 |
5.4.1 人口分布 | 第128-129页 |
5.4.2 居民收入水平 | 第129-131页 |
5.4.3 居民教育水平 | 第131-133页 |
5.5 政策宏观调控 | 第133-140页 |
5.5.1 住房制度改革 | 第134-135页 |
5.5.2 城中村及棚户区改造 | 第135-137页 |
5.5.3 政策性住房 | 第137-139页 |
5.5.4 市政府搬迁 | 第139-140页 |
5.6 城市规划引导 | 第140-147页 |
5.6.1 城市总体规划 | 第140-143页 |
5.6.2 交通设施规划布局 | 第143-145页 |
5.6.3 居住用地布局 | 第145-147页 |
5.7 商品房格局形成的区位因素 | 第147-155页 |
5.7.1 影响因素空间距离 | 第147-150页 |
5.7.2 驱动的空间非平稳性 | 第150-155页 |
5.8 小结 | 第155-158页 |
第六章 典型区居住空间演变分析 | 第158-182页 |
6.1 印花布园 | 第158-163页 |
6.1.1 居住空间演变 | 第159-160页 |
6.1.2 社会空间特征 | 第160-162页 |
6.1.3 居住空间形成机制分析 | 第162-163页 |
6.2 西电集团开关厂家属院 | 第163-167页 |
6.2.1 居住空间演变 | 第164-165页 |
6.2.2 居住区社会空间特征 | 第165-166页 |
6.2.3 居住空间形成机制分析 | 第166-167页 |
6.3 西大新村 | 第167-172页 |
6.3.1 居住空间演变 | 第167-168页 |
6.3.2 社会空间特征 | 第168-170页 |
6.3.3 居住空间形成机制分析 | 第170-172页 |
6.4 刚家寨 | 第172-176页 |
6.4.1 居住空间演变 | 第172-173页 |
6.4.2 社会空间特征 | 第173-175页 |
6.4.3 居住空间形成机制分析 | 第175-176页 |
6.5 橡树街区 | 第176-182页 |
6.5.1 居住空间演变 | 第176-177页 |
6.5.2 社会空间特征 | 第177-179页 |
6.5.3 居住空间形成机制分析 | 第179-182页 |
第七章 新型规划理念下的西安市居住空间优化 | 第182-196页 |
7.1 倡导精明增长的城市规划理念 | 第182-184页 |
7.2 西安市城市居住空间优化面临的问题 | 第184-186页 |
7.2.1 非城市核心功能需要疏解 | 第184页 |
7.2.2 城市空间资源非均衡性需要重视 | 第184-185页 |
7.2.3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趋势需要遏制 | 第185-186页 |
7.3 一城多核的组团式发展结构导向 | 第186-189页 |
7.3.1 推进西咸一体化,扩展主城区 | 第186-187页 |
7.3.2 加快三个城市副中心建设 | 第187-188页 |
7.3.3 开发五个相对独立城市组团 | 第188-189页 |
7.4 主城区居住空间格局均衡化导向 | 第189-192页 |
7.4.1 调控房地产市场 | 第189-190页 |
7.4.2 建成立体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| 第190-191页 |
7.4.3 保护历史遗址,发展文化产业 | 第191-192页 |
7.4.4 有序进行城中村改造 | 第192页 |
7.5 居住区混合居住模式实践导向 | 第192-194页 |
7.5.1 适当混合居住、工作、商业区 | 第192-193页 |
7.5.2 创造半开放邻里空间 | 第193-194页 |
7.5.3 完善社区交通网络 | 第194页 |
7.5.4 重视公共空间,强调公众参与 | 第194页 |
7.6 小结 | 第194-196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196-199页 |
主要结论 | 第196-197页 |
不足与展望 | 第197-1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9-209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209-211页 |
致谢 | 第2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