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交通运输经济论文--旅游经济论文--中国旅游事业论文--地方旅游事业论文

资源—环境—区位视域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

摘要第4-7页
Abstract第7-10页
第一章 绪论第17-2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7-21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21-22页
    1.3 研究框架与思路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研究思路第24-26页
    1.4 创新之处第26-28页
第二章 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特征与进展第28-41页
    2.1 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特征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数据来源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特征第28-31页
    2.2 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第31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国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相关研究述评与启示第37-41页
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41-49页
    3.1 相关概念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乡村旅游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民族旅游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社区旅游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古村落旅游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民族村寨旅游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民族旅游村寨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7 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第44-45页
    3.2 理论基础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旅游系统理论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文化资本理论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区位理论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47-49页
第四章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影响因素体系构建第49-79页
    4.1 材料与方法第49-53页
    4.2 基于研究文献的旅游地开发影响因素分析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旅游地开发影响因素文献分析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旅游地开发影响因素研究评价第55-57页
    4.3 基于网络游记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影响因素分析第57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游客网络游记的社会网络分析第58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游客网络游记的内容分析第65-73页
    4.4 基于实地调研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影响因素分析第73-75页
    4.5 本章结论第75-79页
第五章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条件评价模型构建与影响机制分析第79-111页
    5.1 材料与方法第79-84页
    5.2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影响因素权重研究第84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基于AHP法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影响因素权重分析第84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条件评价指标权重合理性分析第95-96页
    5.3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条件评价模型构建第96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基于AHP法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条件评价模型构建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条件系列评价模型的应用检验第98-105页
    5.4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影响机制分析第105-108页
    5.5 本章结论第108-111页
第六章 民族村寨类型划分与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第111-136页
    6.1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11-112页
    6.2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条件评价标准第112-113页
    6.3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类型划分第113-115页
    6.4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探析第115-13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皇冠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分析第116-12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明珠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分析第120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典藏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分析第124-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博雅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分析第126-12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5 入世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分析第128-13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6 桃园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分析第130-13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7 特色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分析第131-13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8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对比第133-134页
    6.5 本章结论第134-136页
第七章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文化补偿机制研究第136-153页
    7.1 材料与方法第136-139页
    7.2 民族旅游村寨文化补偿机制理论构建第139-14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民族文化补偿概述第139-14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民族旅游村寨文化补偿利益主体界定第140-14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民族旅游村寨文化补偿标准核算方法第141-14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民族旅游村寨文化补偿方式第142-14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5 民族旅游村寨内部文化差异补偿方案第143-145页
    7.3 居民与游客对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认知分析第145-15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民族文化补偿必要性认知分析第14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民族文化补偿利益主体认知分析第146-147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民族文化补偿意愿认知分析第147-14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民族文化补偿方式认知分析第14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5 民族文化补偿方案认知分析第149-150页
    7.4 民族旅游村寨文化补偿机制实施策略第150-151页
    7.5 本章结论第151-153页
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53-159页
    8.1 主要研究结论第153-157页
    8.2 不足与展望第157-159页
参考文献第159-170页
附录第170-179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9-181页
致谢第181-182页

论文共18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冬眠黄鼠骨骼肌可塑性机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与信息学分析
下一篇:西安市主城区居住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