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、意义及价值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3 研究价值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3 关于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 相关概念界定及关系解读 | 第15-18页 |
1.4.1 城镇化 | 第15页 |
1.4.2 高职涉农专业 | 第15-16页 |
1.4.3 人才培养 | 第16页 |
1.4.4 城镇化与高职涉农专业的关系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城镇化进程中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2页 |
2.1 系统工程理论 | 第18页 |
2.2 人力资源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3 高等教育社会化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4 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 | 第20-22页 |
第3章 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| 第22-36页 |
3.1 调研方案设计 | 第22-23页 |
3.1.1 调研目的 | 第22页 |
3.1.2 调研对象 | 第22-23页 |
3.1.3 调查问卷与样本的相关说明 | 第23页 |
3.2 调查实施 | 第23-34页 |
3.2.1 涉农企业的调查结果 | 第24-25页 |
3.2.2 毕业生的调查结果 | 第25-28页 |
3.2.3 在校学生的调查结果 | 第28-32页 |
3.2.4 专业教师的调查结果 | 第32-34页 |
3.3 调查结果的分析 | 第34-36页 |
3.3.1 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| 第34-35页 |
3.3.2 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的市场适应性不强 | 第35页 |
3.3.3 人才培养策略需改革完善,实践性教学急待加强 | 第35页 |
3.3.4 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待提高 | 第35-36页 |
第4章 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| 第36-42页 |
4.1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实践探索 | 第36-37页 |
4.2 高职涉农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 | 第37-38页 |
4.3 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 | 第38-39页 |
4.4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探索 | 第39-40页 |
4.5 教育理念与办学方向等方面的实践探索 | 第40-42页 |
第5章 城镇化进程中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| 第42-53页 |
5.1 明晰高职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| 第42-44页 |
5.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强化实践技能培养 | 第44-45页 |
5.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| 第45-47页 |
5.3.1 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| 第46页 |
5.3.2 建立“专”、“兼”结合的教师队伍,提高专业教师的“双师”比例 | 第46-47页 |
5.4 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| 第47页 |
5.5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| 第47-49页 |
5.6 加强多元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| 第49-51页 |
5.6.1 政府主管部门要科学指导监督 | 第49页 |
5.6.2 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的制度和组织体系 | 第49-50页 |
5.6.3 改革校内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| 第50页 |
5.6.4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多元主体与评价机制 | 第50-51页 |
5.7 优化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运行环境 | 第51-53页 |
5.7.1 努力在全社会树立起所有的职业都值得尊重的观念 | 第51页 |
5.7.2 科学合理地把握高职涉农专业管理权的收放 | 第51页 |
5.7.3 完善财政投入体系与监督机制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附录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