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.1 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现实要求 | 第9页 |
1.2.2 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生活化趋势的必然要求 | 第9-10页 |
1.2.3 有力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| 第10页 |
1.2.4 实现学生健康成长、促进个性化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| 第10-11页 |
1.2.5 体现以人为本理念,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举措 | 第11页 |
1.2.6 实现思想品德课育人的价值追求的可行措施 | 第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5-16页 |
1.5.1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5页 |
1.5.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相关问题概述 | 第16-24页 |
2.1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6-17页 |
2.1.1 生活的概念界定 | 第16页 |
2.1.2 生活化的概念界定 | 第16页 |
2.1.3 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| 第16-17页 |
2.1.4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| 第17页 |
2.1.5 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概念界定 | 第17页 |
2.2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0页 |
2.2.1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.2 陶行知的“生活教育”理论 | 第18页 |
2.2.3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4 德国胡塞尔的“生活世界”理论 | 第19页 |
2.2.5 杜威的“教育生活”理论 | 第19页 |
2.2.6 马斯洛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3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| 第20-21页 |
2.3.1 教学目标设置的生活化 | 第20页 |
2.3.2 教学内容取材的生活化 | 第20页 |
2.3.3 教学活动设计的生活化 | 第20页 |
2.3.4 教学方式选择的生活化 | 第20-21页 |
2.3.5 教学过程开展的生活化 | 第21页 |
2.3.6 教学评价机制的生活化 | 第21页 |
2.4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 | 第21-24页 |
2.4.1 教学本质要求的实践性原则 | 第21-22页 |
2.4.2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原则 | 第22页 |
2.4.3 教学目标上的幸福性原则 | 第22页 |
2.4.4 教学内容选择中的真实性与典型性原则 | 第22-23页 |
2.4.5 教学过程中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| 第23页 |
2.4.6 教学形式与目标的统一性原则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| 第24-36页 |
3.1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现状调查 | 第24-30页 |
3.1.1 问卷调查 | 第24-27页 |
3.1.2 个别访谈与访问实录分析与启示 | 第27-30页 |
3.2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2页 |
3.2.1 目标制定把握不到位 | 第30-31页 |
3.2.2 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| 第31页 |
3.2.3 教学过程师生主客反转 | 第31页 |
3.2.4 讲授与探究未能巧妙结合 | 第31页 |
3.2.5 评价体系设置不够完善 | 第31-32页 |
3.3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| 第32-36页 |
3.3.1 教学目标的设置未能从生活实际出发 | 第32页 |
3.3.2 教学素材未能经过细致的开发与加工 | 第32-33页 |
3.3.3 目前的师生关系仍未实现和谐对接 | 第33页 |
3.3.4 多种教学方法未能综合充分运用 | 第33页 |
3.3.5 教学评价仍未转变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| 第33-36页 |
第4章 生活化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有效性应用途径 | 第36-42页 |
4.1 观念常更新,高举生活化教学大旗 | 第36页 |
4.2 兼顾三维目标,凝心聚力生活化教学 | 第36-37页 |
4.3 教学资源丰富充盈,生活化教学层林尽染 | 第37-38页 |
4.4 教学过程稳接地气,生活化教学开疆拓土 | 第38-39页 |
4.4.1 课前准备,采摘生活之鲜 | 第38页 |
4.4.2 课堂开展,酣畅生活之美 | 第38-39页 |
4.4.3 课后延伸,灵动生活之韵 | 第39页 |
4.5 教学方法百花齐放,生活化教学光彩照人 | 第39-40页 |
4.6 健全评价机制,生活化教学扬鞭策马 | 第40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附录 | 第46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