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0-15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5-24页 |
1 猪流行性腹泻研究进展 | 第15-23页 |
·猪流行性腹泻概述 | 第15页 |
·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概述 | 第15-16页 |
·PEDV的生物学分类及分子生物学特性 | 第15-16页 |
·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培养 | 第16页 |
·PEDV结构蛋白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·PEDV的基因组结构 | 第16-17页 |
·PEDV的主要结构蛋白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·PEDV的诊断方法 | 第18-20页 |
·病原学检测 | 第18页 |
·免疫学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分子生物学技术 | 第19-20页 |
·PEDV的疫苗研究 | 第20-21页 |
·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| 第21-23页 |
·多克隆抗体的原理 | 第21-22页 |
·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| 第22页 |
·多克隆抗体的鉴定 | 第22-23页 |
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3-24页 |
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| 第24-75页 |
第一章 四川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基因克隆及分子特征分析 | 第24-52页 |
1 材料 | 第24页 |
·材料 | 第24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24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4页 |
2 方法 | 第24-28页 |
·样品的采集 | 第24页 |
·样品的处理 | 第24-25页 |
·病毒RNA的提取 | 第25页 |
·PEDV的RT-PCR检测 | 第25-26页 |
·cDNA的转录 | 第25页 |
·PEDV的PCR初步检测 | 第25页 |
·PEDV的PCR检测 | 第25-26页 |
·PEDV S基因的扩增 | 第26-27页 |
·引物的设计、合成 | 第26页 |
·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| 第26-27页 |
·PEDV S基因的克隆鉴定 | 第27-28页 |
·PCR产物的回收 | 第27页 |
·目标片段的T载体连接体系 | 第27页 |
·重组载体的转化、克隆 | 第27-28页 |
·PEDV S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测定 | 第28页 |
3 结果 | 第28-48页 |
·2014年四川地区PEDV的RT-PCR检测结果 | 第28-32页 |
·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| 第28-30页 |
·病料的RT-PCR检测结果 | 第30页 |
·病料统计结果 | 第30-32页 |
·四川PEDV流行株S基因的RT-PCR扩增 | 第32-33页 |
·PEDV S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| 第33-34页 |
·PCRC产物的胶回收 | 第33页 |
·S基因的克隆鉴定 | 第33-34页 |
·四川PEDV流行株S基因的分子特征分析 | 第34-40页 |
·部分S基因核苷酸、氨基酸序列分析 | 第34-36页 |
·S基因核苷酸、氨基酸序列分析 | 第36-39页 |
·核苷酸序列密码子偏爱性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S蛋白特性分析 | 第40-43页 |
·S蛋白基本特点 | 第40-41页 |
·蛋白疏水性分析 | 第41页 |
·蛋白跨膜区分析 | 第41-42页 |
·蛋白信号肽分析 | 第42页 |
·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| 第42-43页 |
·S蛋白的糖基化位点及抗原位点预测 | 第43页 |
·PEDV S基因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 | 第43-48页 |
4 讨论 | 第48-51页 |
·病料检测结果及病毒流行情况 | 第48页 |
·病料的存放及PCR扩增引物的选择 | 第48-49页 |
·PEDVS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 | 第49-51页 |
5 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二章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蛋白抗原区的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| 第52-75页 |
1 材料及仪器设备 | 第52-53页 |
2 方法 | 第53-58页 |
·表达载体pET39b-SC-SD的构建与鉴定 | 第53-54页 |
·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| 第53页 |
·SD片段PCR扩增 | 第53页 |
·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| 第53-54页 |
·SD片段的生物特性分析 | 第54页 |
·SC-SD片段的表达及重组蛋白的纯化 | 第54-57页 |
·SC-SD片段的表达 | 第54页 |
·重组蛋白诱导条件的优化 | 第54-55页 |
·重组蛋白的细胞定位分析 | 第55页 |
·重组蛋白的纯化 | 第55-56页 |
·蛋白浓度测定 | 第56页 |
·重组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 | 第56-57页 |
·SD重组蛋白多抗血清的制备、活性鉴定 | 第57-58页 |
·SD重组蛋白多抗血清的制备 | 第57-58页 |
·SD多抗血清的效价测定 | 第58页 |
·重组蛋白多抗血清的活性鉴定 | 第58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58-70页 |
·SD抗原表位的RT-PCR扩增 | 第58-59页 |
·SD片段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| 第59页 |
·重组表达质粒的测序 | 第59-61页 |
·SD片段的生物特性分析 | 第61-63页 |
·理化性质分析 | 第61页 |
·蛋白的疏水性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蛋白的抗原表位分析 | 第62-63页 |
·SD蛋白结构的预测 | 第63页 |
·重组蛋白的表达及鉴定 | 第63-67页 |
·重组蛋白的初步表达鉴定 | 第63-66页 |
·蛋白诱导条件的优化 | 第66页 |
·重组蛋白的细胞定位分析 | 第66-67页 |
·重组蛋白免疫印迹分析(Western-blotting) | 第67页 |
·重组蛋白纯化分析及含量测定 | 第67-68页 |
·SD重组蛋白多抗血清的制备、活性鉴定 | 第68-70页 |
·SD重组蛋白多抗血清的效价测定 | 第68-69页 |
·抗SD多克隆抗体与重组蛋白的反应性 | 第69-70页 |
4 讨论 | 第70-74页 |
·目的基因的选择 | 第70-71页 |
·目的蛋白的原核表达 | 第71-72页 |
·重组蛋白的纯化 | 第72-73页 |
·重组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 | 第73页 |
·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| 第73-74页 |
5 小结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附录 | 第83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