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符号说明 | 第8-12页 |
1 文章综述 | 第12-23页 |
·铜绿假单胞菌病概述 | 第12-14页 |
·病原学 | 第12-13页 |
·感染现状 | 第13页 |
·血清型 | 第13页 |
·致病机理和病理变化 | 第13-14页 |
·防制措施 | 第14页 |
·我国林麝养殖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免疫原及相关疫苗 | 第15-17页 |
·磷酸脂多糖 | 第15-16页 |
·菌毛及鞭毛 | 第16页 |
·外毒素A | 第16页 |
·外膜蛋白 | 第16-17页 |
·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的研究进展 | 第17-22页 |
·铜绿假单胞菌OMP的结构与组成 | 第17-18页 |
·铜绿假单胞菌OMP通透性与耐药性 | 第18-20页 |
·铜绿假单胞菌OMP的免疫原性及保护性 | 第20-21页 |
·铜绿假单胞菌OMP疫苗的应用前景 | 第21-22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2-23页 |
2 试验材料 | 第23-26页 |
·供试菌株 | 第23页 |
·试验动物 | 第23页 |
·主要培养基及缓冲液 | 第23-24页 |
·培养基等 | 第23页 |
·SDS-PAGE及Western Blotting涉及溶液 | 第23-24页 |
·ELISA涉及溶液 | 第24页 |
·主要药品及试剂 | 第24-26页 |
·试验仪器 | 第26页 |
3 试验方法 | 第26-33页 |
·菌株的筛选、毒力的测定及兔抗铜绿假单胞菌全菌免疫血清的制备 | 第26-28页 |
·菌株的筛选 | 第26-27页 |
·目的菌株再分离 | 第26-27页 |
·铜绿假单胞菌半数致死量(LD_(50))的测定 | 第27页 |
·兔抗铜绿假单胞菌全菌血清的制备及血清IgG的纯化 | 第27-28页 |
·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的纯化及鉴定 | 第28-31页 |
·增菌 | 第28-29页 |
·收集菌体 | 第29页 |
·超声破碎粗提取外膜蛋白 | 第29页 |
·外膜蛋白的提取和纯化 | 第29页 |
·外膜蛋白的SDS-PAGE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外膜蛋白免疫印迹分析(Western-blotting) | 第30-31页 |
·外膜蛋白免疫原性的研究 | 第31-33页 |
·鼠抗血清的制备 | 第31页 |
·间接ELISA的方法检测外膜蛋白主动免疫时抗体的动态变化 | 第31-32页 |
·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| 第32-33页 |
·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检测 | 第33页 |
·外膜蛋白保免疫护性的研究 | 第33页 |
·外膜蛋白的主动免疫保护 | 第33页 |
·外膜蛋白抗血清的被动免疫保护 | 第33页 |
4 试验结果 | 第33-47页 |
·菌株筛选结果 | 第33-36页 |
·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 | 第33-34页 |
·目的菌株再分离结果 | 第34-35页 |
·sp-19株半数致死量(LD_(50))的测定 | 第35页 |
·组织切片观察 | 第35-36页 |
·兔抗sp-19株全菌血清的制备及纯化 | 第36页 |
·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的纯化及鉴定 | 第36-38页 |
·外膜蛋白SDS-PAGE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外膜蛋白免疫印迹分析(Western-blotting) | 第37-38页 |
·外膜蛋白免疫原性的研究 | 第38-44页 |
·灭活检验 | 第38页 |
·间接ELISA方法检测外膜蛋白主动免疫时抗体的动态变化 | 第38-40页 |
·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| 第40-43页 |
·细胞因子含量检测 | 第43-44页 |
·外膜蛋白免疫保护性的研究 | 第44-47页 |
·外膜蛋白的主动免疫保护 | 第45页 |
·外膜蛋白抗血清的被动免疫保护 | 第45-47页 |
5 讨论分析 | 第47-51页 |
·菌株的筛选 | 第47页 |
·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的纯化及鉴定 | 第47-48页 |
·外膜蛋白免疫原性的研究 | 第48-51页 |
·间接ELISA检测外膜蛋白的主动免疫时抗体的动态变化 | 第49页 |
·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| 第49页 |
·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检测 | 第49-50页 |
·外膜蛋白保免疫护性的研究 | 第50-51页 |
6 结论 | 第51页 |
7 创新性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