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稻论文

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D60和黄绿叶突变体5043ys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3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13-33页
 1 雄性不育突变相关研究进展第13-24页
   ·雄性不育突变体的来源和分类第13-16页
     ·雄性不育突变体的来源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·自然突变第13页
       ·诱发突变第13-14页
     ·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分类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·细胞核雄性不育第15页
       ·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第15-16页
   ·雄性不育突变体的细胞学研究第16-18页
     ·正常花粉发育的过程第16-17页
     ·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花粉败育时期及特性第17-18页
   ·雄性不育突变体的生理生化研究第18-20页
     ·绒毡层发育及其对花粉发育的影响第18页
     ·胼胝质与小孢子发育第18-19页
     ·不对称分裂和细胞命运的决定与花粉发育第19-20页
   ·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20-22页
     ·雄性不育与绒毡层发育相关基因第20页
     ·雄性不育与减数分裂相关基因第20-21页
     ·雄性不育与花粉囊壁蜡质形成相关基因第21页
     ·雄性不育与小孢子母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第21-22页
   ·水稻雄性核不育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第22-23页
   ·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应用第23-24页
     ·雄性不育突变体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第23-24页
     ·雄性不育突变体在轮回育种中的应用第24页
 2 叶色突变相关研究第24-31页
   ·叶色突变体的来源第24-25页
   ·叶色突变体的分类第25页
   ·叶色突变体的遗传规律第25-26页
   ·叶色突变体的生理生化研究进展第26-28页
     ·叶色突变体的表型与叶绿素的关系第26页
     ·叶色突变体的叶绿体结构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叶色突变体与叶绿体蛋白质合成第27页
     ·叶色突变体与叶绿素的降解第27-28页
   ·叶色突变体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第28-29页
     ·叶绿素合成受阻第28页
     ·叶绿体蛋白转运受阻第28页
     ·叶绿体分化与发育受阻第28-29页
     ·质-核信号传导途径受阻第29页
   ·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基因定位与克隆第29-31页
   ·叶色突变体的应用第31页
     ·叶色突变体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第31页
     ·叶色突变体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第31页
 3 开题设想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1-33页
第二章 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D60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第33-45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33-36页
   ·实验材料第33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33-36页
     ·田间实验与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第33-34页
     ·材料育性调查第34页
     ·遗传分析和定位群体构建第34页
     ·水稻总DNA的提取第34-35页
     ·分子标记分析与遗传图谱构建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·PCR扩增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·PCR产物电泳第36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36-41页
   ·D60突变体的表型特征、主要农艺性状与花粉育性第36-39页
   ·D60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第39页
   ·D60雄性不育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第39-41页
 3 讨论第41-45页
   ·突变体的表型第41-42页
   ·突变基因可能是M/L2基因的等位突变基因第42页
   ·MIL2基因控制水稻绒粘层发育第42-43页
   ·突变体在水稻育种应用上的潜在价值第43-45页
第三章 水稻叶色突变体5043ys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第45-56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45-47页
   ·实验材料第45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45-47页
     ·田间实验与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第45页
     ·叶绿素含量测定第45-46页
     ·叶绿体电镜样品的制备与观察第46页
     ·定位群体构建第46-47页
     ·总DNA的提取第47页
     ·分子标记分析与遗传图谱构建第47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47-53页
   ·突变体的形态特征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第47-48页
   ·突变体的光合色素第48-49页
   ·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·突变性状的遗传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·突变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第51-53页
 3 讨论第53-56页
   ·水稻叶色突变性状的遗传第53页
   ·水稻叶色突变性状的生理变化第53-54页
   ·水稻叶色突变体叶绿体结构的变化第54-55页
   ·水稻叶色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第55-56页
第四章 全文总结第56-58页
 1 雄性不育突变体D60第56页
 2 叶色突变体5043ys第56-58页
参考文献第58-69页
致谢第69页

论文共6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水稻白化基因AL5942的遗传鉴定及早衰基因D475的图位克隆
下一篇:四川省主要稻作区水旱轮作模式调查与综合评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