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8页 |
1 水稻叶色突变的研究 | 第12-19页 |
·叶色突变的类型 | 第12页 |
·叶色突变的来源及遗传模式 | 第12-14页 |
·叶色突变的来源 | 第12-13页 |
·叶色突变的遗传模式 | 第13-14页 |
·叶色突变的分子机理 | 第14-17页 |
·叶绿素合成代谢途径 | 第14-15页 |
·叶绿体分化和发育相关基因 | 第15-16页 |
·血红素→光敏色素生色团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 | 第16页 |
·核质互作紊乱 | 第16-17页 |
·其他相关途径 | 第17页 |
·水稻叶色突变基因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2 水稻早衰突变性状的研究 | 第19-24页 |
·衰老的特征 | 第19页 |
·影响衰老的因素 | 第19-22页 |
·植物激素对衰老的影响 | 第20页 |
·库源关系对衰老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·温度、光照、水分等环境因子 | 第21页 |
·营养元素 | 第21页 |
·自由基对植物衰老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·衰老相关基因 | 第22-24页 |
·与叶绿素代谢相关基因 | 第22-23页 |
·与激素合成相关基因 | 第23-24页 |
·与调节有关的基因 | 第24页 |
·与NO代谢有关的基因 | 第24页 |
3 图位克隆技术 | 第24-26页 |
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6-28页 |
·白化突变体al594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6-27页 |
·早衰突变体d475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水稻白化基因AL5942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 | 第28-38页 |
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0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28页 |
·主要农艺性状调查 | 第28页 |
·定位群体的构建及DNA的提取 | 第28-29页 |
·分子标记分析和遗传图谱的构建 | 第29-30页 |
·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| 第30页 |
·叶绿体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| 第30页 |
2 结果分析 | 第30-35页 |
·al5942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及农艺性状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al5942突变体在不同时期的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| 第32-33页 |
·al5942突变体叶肉细胞及叶绿体结构电镜观察 | 第33页 |
·al5942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al5942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 | 第34-35页 |
3 讨论 | 第35-38页 |
·突变体al5942白化性状的遗传方式 | 第35-36页 |
·突变体al5942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| 第36-37页 |
·突变体al5942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水稻早衰基因D475的图位克隆 | 第38-49页 |
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38页 |
·早衰基因D475转基因载体的构建 | 第38-39页 |
·RNA的提取 | 第38页 |
·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38-39页 |
·质粒的提取 | 第39页 |
2 结果分析 | 第39-45页 |
·d475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及农艺性状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d475突变体在不同时期的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| 第41-42页 |
·d475突变体叶肉细胞及叶绿体结构电镜观察 | 第42-43页 |
·d475早衰基因的精细定位 | 第43-44页 |
·早衰突变体d475候选基因的预测与测序验证 | 第44-45页 |
3 讨论 | 第45-49页 |
·d475突变基因CDS长度推测 | 第45-46页 |
·对衰老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| 第46-47页 |
·早衰突变体d475在育种中的应用 | 第47-49页 |
第四章 全文小结 | 第49-50页 |
1 水稻白化基因AL5942的遗传鉴定 | 第49页 |
2 水稻早衰基因D475的图位克隆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