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自然科学总论论文--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--科学的哲学原理论文

技术意识形态化及其扬弃路径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0页
绪论第10-14页
 (一)选题意义第10-11页
  1. 现实意义第10页
  2. 理论意义第10-11页
 (二)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 1. 国外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2. 国内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(三)研究目的及方法第13-14页
  1. 研究目的第13页
  2. 研究方法第13-14页
一、技术意识形态化界定第14-33页
 (一)技术和意识形态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4-19页
  1.  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第14-15页
  2.  现代技术批判理论第15-17页
  3.  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第17-19页
 (二)技术的存在论差异第19-22页
  1.  作为存在者的技术和作为存在的技术第19-21页
  2.  技术的主体意向性第21-22页
 (三)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演变第22-27页
  1.  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和提出第22-23页
  2.  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观第23-24页
  3. 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观第24-25页
  4.  后现代思潮的意识形态观第25-27页
 (四)技术意识形态化维度第27-33页
  1. 科学、技术与意识形态第27-28页
  2. 技术的外在意识形态性第28-30页
  3. 技术的内在意识形态性第30-33页
二、技术意识形态化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方案第33-48页
 (一)技术意识形态化形成原因第33-38页
  1. 人类理性的分裂第33-35页
  2. 科学认识论的断裂和消解第35-36页
  3. 阶级统治的需要第36-38页
 (二)技术意识形态的合理性限度第38-39页
  1. 技术意识形态化的积极效应第38页
  2. 技术意识形态化的负面效应第38-39页
 (三)现代西方哲学对技术意识形态化的解决方案第39-48页
  1. 非理性方案第40-41页
  2. 恢复交往实践方案第41-42页
  3. “新感性”方案第42-44页
  4. 存在论方案第44-45页
  5. 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解构和建构方案第45-48页
三、技术意识形态化扬弃路径第48-59页
 (一)马克思视野中的技术意识形态化第48-50页
 (二)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发展技术第50-55页
  1. 发展技术第50-52页
  2. 控制技术第52-55页
 (三)扬弃技术意识形态化的现实活动第55-59页
  1. 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第55-57页
  2. 共产主义是扬弃技术意识形态化的现实活动第57-59页
结论第59-60页
参考文献第60-65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5-66页
致谢第66-67页
附件第67页

论文共6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科学实验与概念阐明--基于科学实践的考察
下一篇:基于LQR的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最优控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