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

周丛生物反应器对污水中Cu的去除及机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主要符号说明第10-11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1-18页
   ·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来源第11页
     ·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第11页
     ·Cu对水体污染的影响第11页
   ·水体重金属污染来源第11-13页
     ·矿业活动第12页
     ·工业废水第12页
     ·大气干湿沉降第12页
     ·固体废弃物第12-13页
     ·农药化肥第13页
   ·水体重金属污染的修复第13-14页
     ·物理和化学方法第13页
     ·生物处理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·重金属在周丛生物微界面的反应行为第14-16页
     ·吸附-解吸第15页
     ·沉淀-溶解第15页
     ·配位-解离第15页
     ·氧化-还原第15页
     ·酸-碱平衡第15-16页
   ·影响重金属在周丛生物微界面上化学行为的因素第16-18页
     ·周丛生物第16页
     ·水体性质第16页
     ·支持电解质第16-17页
     ·重金属间的竞争作用第17页
     ·外源有机污染物第17-18页
第二章 研究概况第18-22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8-19页
   ·问题提出第19页
   ·研究思路第19-20页
   ·研究内容第20-21页
   ·研究意义第21页
   ·应用价值第21-22页
第三章 室内培育周丛生物的方法建立及载体选择第22-26页
   ·引言第22页
   ·材料和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·周丛生物的培育第22-23页
     ·试验设计第23-24页
     ·样品采集与分析第24页
     ·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第24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24-25页
     ·不同基质富集的周丛生物的阳离子交换量第24-25页
   ·小结第25-26页
第四章 周丛生物形态结构观察及碳代谢多样性分析第26-32页
   ·引言第26页
   ·材料和方法第26-28页
     ·周丛生物的培育第26页
     ·试验设计第26-27页
     ·样品采集与分析第27页
     ·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28-31页
     ·不同季节周丛生物的特性第28-30页
     ·周丛生物碳代谢多样性分析第30页
     ·不同季节周丛生物微生物碳代谢多样性指数比较第30-31页
     ·不同季节周丛生物微生物对不碳源代谢能力比较第31页
   ·小结第31-32页
第五章 周丛生物反应器对污水中Cu的去除及机制研究第32-43页
   ·引言第32-33页
   ·材料和方法第33-36页
     ·设计周丛生物反应器第33页
     ·去除Cu试验第33-34页
     ·Cu吸附试验第34页
     ·样品采集和分析第34页
     ·数据分析第34-36页
   ·结果和讨论第36-42页
     ·周丛生物的特性第36-37页
     ·Cu的去除第37-38页
     ·生物吸附动力学第38-40页
     ·生物吸附等温试验第40-42页
     ·吸附热力学参数第42页
   ·小结第42-43页
第六章 周丛生物反应器对Cu的去除及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第43-56页
   ·引言第43-44页
   ·材料和方法第44-47页
     ·周丛生物的培育第44-45页
     ·试验设计第45页
     ·样品采集与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 ·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第46-47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47-55页
     ·周丛生物的特性第47-48页
     ·周丛生物反应器去Cu效果和pH值第48-49页
     ·叶绿素a、绿藻和硅藻的含量第49-50页
     ·周丛生物碳代谢多样性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周丛生物微生物对不碳源代谢能力比较第51-52页
     ·周丛生物微生物碳代谢多样性指数比较第52页
     ·周丛生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组分图第52-53页
     ·周从生物微生物群落Heatmap图分析第53-55页
   ·小结第55-56页
第七章 总结第56-58页
   ·主要工作回顾第56-57页
     ·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56-57页
     ·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研究特色第57页
   ·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第57-58页
参考文献第58-63页
个人简历 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3-64页
致谢第64-65页

论文共6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江西省餐饮行业企业声誉的研究
下一篇: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铁路功率调节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