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-13页 |
(一)问题的缘起 | 第8页 |
(二)文献综述 | 第8-11页 |
1.国内研究综述 | 第8-10页 |
2.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1页 |
(三)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1页 |
1.研究思路 | 第11页 |
2.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(四)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研究的理论意义 | 第11-12页 |
2.研究的实践意义 | 第12-13页 |
一、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概述 | 第13-19页 |
(一)对话教学的含义 | 第13-14页 |
1.对话的含义 | 第13页 |
2.对话教学的含义 | 第13-14页 |
3.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的含义 | 第14页 |
(二)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的特征 | 第14-16页 |
1.人本性 | 第14-15页 |
2.平等性 | 第15页 |
3.合作性 | 第15-16页 |
4.交互性 | 第16页 |
(二)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的理论基础 | 第16-19页 |
1.以对话哲学理论为基础 | 第16-17页 |
2.以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| 第17-18页 |
3.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 | 第18-19页 |
二、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| 第19-23页 |
(一)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的必要性 | 第19-20页 |
1.有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| 第19页 |
2.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| 第19-20页 |
3.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| 第20页 |
(二)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的可行性 | 第20-23页 |
1.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(试行)》的颁布和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为对话教学提供了支持 | 第20-21页 |
2.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可读性为对话教学提供了依据 | 第21页 |
3.思想政治课新教材知识的弱化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可能 | 第21-23页 |
三、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的实施 | 第23-33页 |
(一)确立对话教学的目标 | 第23-24页 |
1.确立对话教学的知识目标 | 第23-24页 |
2.确立对话教学的能力目标 | 第24页 |
3.确立对话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| 第24页 |
(二)创设对话教学情境 | 第24-26页 |
1.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 | 第25页 |
2.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| 第25-26页 |
3.创设小组探究的教学情境 | 第26页 |
(三)提出对话教学问题 | 第26-27页 |
1.提出理解性问题 | 第26-27页 |
2.提出探究性问题 | 第27页 |
3.提出运用性问题 | 第27页 |
(四)开展对话教学探究 | 第27-30页 |
1.师生之间的对话 | 第27-29页 |
2.生生之间的对话 | 第29-30页 |
(五)进行对话教学评价 | 第30-33页 |
1.对教学准备的评价 | 第30-31页 |
2.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| 第31页 |
3.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| 第31-33页 |
结束语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5页 |
致谢 | 第35-3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36-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