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39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·黏土矿物晶体结构特征 | 第16-22页 |
·黏土矿物基本结构 | 第16-20页 |
·高岭石 | 第20页 |
·叶腊石 | 第20-21页 |
·蒙脱石 | 第21-22页 |
·黏土矿物晶体结构和弹性性质的实验研究 | 第22-26页 |
·晶体结构的实验研究 | 第22-25页 |
·弹性性质的实验研究 | 第25-26页 |
·黏土矿物晶体结构和弹性性质的分子模拟研究 | 第26-36页 |
·分子模拟技术概述 | 第26-28页 |
·黏土矿物晶体结构的分子模拟研究 | 第28-32页 |
·色散校正方法在黏土矿物结构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| 第32-33页 |
·黏土矿物弹性性质的分子模拟研究 | 第33-36页 |
·本文的研究内容、目的及意义 | 第36-39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36-37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37-39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| 第39-51页 |
·量子力学基本原理 | 第39-42页 |
·薛定谔方程 | 第39-40页 |
·Born-Oppenheimer绝热近似 | 第40-41页 |
·单电子近似 | 第41-42页 |
·密度泛函理论 | 第42-48页 |
·Hohenberg-Kohn定理 | 第42-44页 |
·Kohn-Sham方程 | 第44-46页 |
·交换关联泛函近似 | 第46-47页 |
·平面波赝势方法 | 第47-48页 |
·密度泛函色散校正 | 第48-50页 |
·改进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半经验校正DFT-D2 | 第49-5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三章 结构层对黏土矿物晶体结构和电子性质的影响—以高岭石和叶腊石为例 | 第51-67页 |
·高岭石和叶腊石结构模型的构建 | 第51-53页 |
·计算方法和参数设置 | 第53-54页 |
·高岭石和叶腊石晶体结构特征分析 | 第54-60页 |
·晶格常数与键长键角 | 第54-57页 |
·晶层畸变性质 | 第57-60页 |
·高岭石和叶腊石电子结构分析 | 第60-65页 |
·能带结构和态密度 | 第60-63页 |
·Bader电荷和电荷密度 | 第63-6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四章 类质同像置换对黏土矿物晶体结构和电子性质的影响—以蒙脱石为例 | 第67-95页 |
·蒙脱石结构模型的构建 | 第67-69页 |
·计算方法和参数设置 | 第69-70页 |
·八面体置换模型晶体结构特征分析 | 第70-78页 |
·置换分布模式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| 第70页 |
·晶格常数和键长 | 第70-74页 |
·抗衡离子在层间的位置 | 第74-77页 |
·抗衡离子对畸变参数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·八面体置换模型电子结构分析 | 第78-80页 |
·能带结构和态密度 | 第78-80页 |
·Bader电荷和电荷密度 | 第80页 |
·四面体置换模型晶体结构特征分析 | 第80-89页 |
·置换分布方式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| 第80-82页 |
·晶格常数和键长 | 第82-84页 |
·抗衡离子在层间的位置 | 第84-87页 |
·抗衡离子对畸变参数的影响 | 第87-89页 |
·四面体置换电子结构分析 | 第89-92页 |
·能带结构和态密度 | 第89-90页 |
·Bader电荷和电荷密度 | 第90-9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2-95页 |
第五章 结构特征和压力对黏土矿物弹性性质的影响 | 第95-125页 |
·计算方法 | 第95-98页 |
·结构层对黏土矿物弹性性质的影响 | 第98-101页 |
·结构层对弹性常数的影响 | 第98-99页 |
·结构层特征对黏土矿物杨氏模量和泊松比的影响 | 第99-100页 |
·结构层对多晶体弹性性质的影响 | 第100-101页 |
·类质同像置换对黏土矿物弹性性质的影响 | 第101-110页 |
·类质同像置换对弹性常数的影响 | 第101-106页 |
·类质同像置换对杨氏模量和泊松比的影响 | 第106-107页 |
·类质同像置换对多晶体弹性性质的影响 | 第107-110页 |
·压力对无膨胀黏土矿物弹性性质的影响 | 第110-122页 |
·压力对晶体结构的影响 | 第111-115页 |
·压力对弹性常数的影响 | 第115-117页 |
·压力对杨氏模量和泊松比的影响 | 第117-119页 |
·压力对多晶体弹性性质的影响 | 第119-12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2-125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5-129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25-127页 |
·展望 | 第127-1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9-147页 |
致谢 | 第147-14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148-1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