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| 第13-14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山区公路车辆安全行驶基本原理分析 | 第16-29页 |
·山区公路及其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| 第16-19页 |
·山区公路概念与分类 | 第16-17页 |
·山区公路交通事故特征 | 第17-19页 |
·山区公路交通系统特性分析 | 第19-25页 |
·驾驶员心生理特性 | 第19-22页 |
·行驶车辆特性 | 第22-23页 |
·道路条件特性 | 第23-24页 |
·交通环境特性 | 第24-25页 |
·山区公路车辆安全行驶基本原理分析 | 第25-28页 |
·山区公路行驶车辆受力及稳定性 | 第25-27页 |
·山区公路车辆安全行驶基本原理 | 第27-2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基于道路安全保障度的山区公路交通事故机理分析 | 第29-44页 |
·道路安全保障度内涵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道路安全保障度的内涵 | 第29页 |
·道路安全保障度与类似概念的区别 | 第29-30页 |
·山区公路安全保障度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0-40页 |
·道路线形 | 第30-34页 |
·路面状况 | 第34-36页 |
·安全设施 | 第36-37页 |
·交通环境 | 第37-40页 |
·山区公路安全保障度评价一般模型构建 | 第40-42页 |
·基于道路安全保障度的山区公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道路安全保障度对道路交通系统安全性的影响途径 | 第42页 |
·基于道路安全保障度的山区公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 | 第42-4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山区公路安全保障度评价模型构建 | 第44-66页 |
·现有公路路段安全性评价理论概述 | 第44-47页 |
·山区公路路段安全保障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47-58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| 第47-48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48-49页 |
·指标因子赋值方法及等级区间划分标准 | 第49-58页 |
·物元可拓理论对于山区公路安全保障度评价的适用性分析 | 第58-59页 |
·山区公路路段安全保障度评价的改进物元可拓模型构建 | 第59-63页 |
·确定待评物元 | 第59页 |
·确定经典域和节域 | 第59-60页 |
·归一化处理指标因子 | 第60页 |
·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| 第60-62页 |
·建立贴近度函数 | 第62-63页 |
·评定山区公路路段安全保障度等级 | 第63页 |
·山区公路路段安全保障度等级划分标准 | 第63页 |
·山区公路路段安全保障度评价流程和步骤 | 第63-6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五章 案例应用分析 | 第66-73页 |
·重庆广黔路工商大学北门至殡仪馆路.段概况 | 第66-67页 |
·区位概况 | 第66页 |
·道路交通特征 | 第66-67页 |
·山区公路路段安全保障度评价模型应用分析 | 第67-70页 |
·广黔路工商大学北门至殡仪馆路.段指标因子数据采集 | 第67页 |
·模型应用分析 | 第67-70页 |
·敏感性分析 | 第70-7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73-74页 |
·展望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