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英文缩略表(Abbreviation)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15页 |
·病原学特征 | 第10页 |
·基因组结构和分型 | 第10-11页 |
·流行病学 | 第11-12页 |
·结构蛋白与抗原表位 | 第12页 |
·细胞培养与疫苗研究 | 第12-13页 |
·诊断技术 | 第13页 |
·Bac-to-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和VLP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PoSaV衣壳蛋白VP1、P区和S区原核表达以及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| 第15-27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15-16页 |
·样品、载体及菌株 | 第15页 |
·血清 | 第15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15-16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16-20页 |
·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| 第16页 |
·病毒总RNA提取以及基因的扩增 | 第16页 |
·目的基因的回收 | 第16页 |
·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| 第16-17页 |
·重组阳性质粒的诱导表达以及纯化 | 第17-18页 |
·重组蛋白的Western-Blot检测 | 第18页 |
·重组蛋白的HRP标记 | 第18页 |
·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| 第18-20页 |
·血清最佳稀释度和最适包被浓度的确定 | 第19页 |
·封闭液的选择 | 第19页 |
·HRP-S酶标抗原浓度的确定 | 第19页 |
·临界值的确定 | 第19页 |
·特异性试验 | 第19-20页 |
·批内批间重复性试验 | 第20页 |
·田间样品的检测 | 第20页 |
3 结果 | 第20-24页 |
·PCR扩增结果 | 第20页 |
·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| 第20-21页 |
·重组蛋白的纯化结果 | 第21页 |
·重组蛋白的Western-Blot结果 | 第21-22页 |
·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| 第22-24页 |
·血清最佳稀释度和最适包被浓度的确定 | 第22-23页 |
·封闭液的选择 | 第23页 |
·HRP-S酶标抗原浓度的确定 | 第23页 |
·临界值的确定 | 第23页 |
·特异性试验 | 第23页 |
·批内批间重复性试验 | 第23-24页 |
·田间样品的检测 | 第24页 |
4 讨论 | 第24-27页 |
第三章 PoSaV VLP的胞内组装以及免疫保护试验 | 第27-38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27-28页 |
·细胞、载体及菌株 | 第27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27-28页 |
·引物 | 第28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28-31页 |
·重组转移载体的构建 | 第28页 |
·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以及转染sf9细胞 | 第28-29页 |
·重组杆状病毒的TCID50测定 | 第29页 |
·P3代毒株的PCR鉴定 | 第29页 |
·重组蛋白表达的检测 | 第29-30页 |
·VLP的纯化以及电镜 | 第30页 |
·免疫试验以及抗体检测 | 第30页 |
·VLP免疫试验 | 第30页 |
·特异性抗体的生成以及效价检测 | 第30页 |
·攻毒试验 | 第30-31页 |
3 结果 | 第31-36页 |
·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| 第31页 |
·重组杆粒的构建和鉴定 | 第31-32页 |
·重组杆粒转染sf9细胞 | 第32-33页 |
·重组蛋白的检测 | 第33-34页 |
·VLP的电镜观察 | 第34页 |
·免疫试验以及抗体检测结果 | 第34-35页 |
·攻毒试验 | 第35-36页 |
4 讨论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结论 | 第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