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4页 |
| 一、绪论 | 第14-24页 |
| (一)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4-16页 |
| 1、选题背景 | 第14-15页 |
| 2、选题意义 | 第15-16页 |
| (二)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6-20页 |
| 1、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6-19页 |
| 2、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9-20页 |
| (三)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| 第20-21页 |
| 1、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| 2、创新之处 | 第21页 |
| (四)基本概念阐述 | 第21-24页 |
| 1、就业 | 第22页 |
| 2、就业政策与积极的就业政策 | 第22页 |
| 3、劳动就业市场化 | 第22-23页 |
| 4、再就业工程 | 第23-24页 |
| 二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政策的演变过程 | 第24-43页 |
| (一)1978年——1992年:“三结合”就业方针指导下的多元就业政策 | 第24-28页 |
| 1、“三结合”就业方针 | 第24-25页 |
| 2、广开门路,多渠道、多元化的就业政策 | 第25-26页 |
| 3、初步建立劳动合同制,实现招工与用工制度的共同变革 | 第26-28页 |
| 4、打破对农村劳动力的限制,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政策支持 | 第28页 |
| (二)1992年——2002年:“就业市场化”与“实施再就业工程”的就业政策 | 第28-33页 |
| 1、逐步推进全员劳动合同制,初步实现就业市场化 | 第29-31页 |
| 2、实施再就业工程,合理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及企业富余人员 | 第31-33页 |
| 3、逐步放宽对农村劳动力的限制,实现跨地区流动就业 | 第33页 |
| (三)2002年至今:积极的就业政策 | 第33-43页 |
| 1、就业促进政策 | 第34-37页 |
| 2、就业扶持政策 | 第37-39页 |
| 3、就业服务政策 | 第39-41页 |
| 4、社会保障政策 | 第41-43页 |
| 三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政策的演变原因 | 第43-50页 |
| (一)理论基础:对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 | 第43-44页 |
| (二)政治因素: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| 第44-46页 |
| (三)经济根源: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| 第46-47页 |
| (四)思想根源:就业意识的转变 | 第47-48页 |
| (五)社会根源:社会阶层的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发展 | 第48-50页 |
| 四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政策演变中的经验及问题 | 第50-61页 |
| (一)我国就业政策演变中的经验 | 第50-56页 |
| 1、必须坚持“以人为本”的出发点 | 第50-51页 |
| 2、必须坚持以“统筹兼顾”为准则 | 第51-53页 |
| 3、必须坚持以“维护政权稳定、社会和谐发展”为前提 | 第53-54页 |
| 4、必须坚持以强化党政责任为根本 | 第54页 |
| 5、必须坚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| 第54-55页 |
| 6、必须坚持与市场导向及二元经济转型的要求相吻合 | 第55-56页 |
| 7、必须坚持以“时间、条件”为变化依据 | 第56页 |
| (二)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政策演变中的问题 | 第56-61页 |
| 1、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管理及服务的缺位性 | 第57页 |
| 2、偏城镇、轻农村的就业政策导致城乡就业发展不均衡 | 第57页 |
| 3、偏重经济增长,忽略了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| 第57-58页 |
| 4、就业政策配套法律不够完善 | 第58-59页 |
| 5、部分就业政策细化程度不够,执行性较差 | 第59页 |
| 6、缺乏对就业政策的有效评估 | 第59-61页 |
| 五、我国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| 第61-69页 |
| (一)“以人为本、统筹兼顾”是就业政策制定的宗旨 | 第61-63页 |
| 1、教育与培训并重,提升劳动者素质 | 第61-62页 |
| 2、加快转变就业观念,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创业积极性 | 第62页 |
| 3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| 第62页 |
| 4、构建就业援助制度,提升弱势群体的就业率 | 第62-63页 |
| (二)合理调整产业结构,科学发展经济是就业政策制定的依据 | 第63-65页 |
| 1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发展的共赢 | 第63页 |
| 2、注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,广开就业门路 | 第63-64页 |
| 3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,创造多元化的就业岗位 | 第64页 |
| 4、深入挖掘农村就业潜力,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| 第64-65页 |
| (三)建立就业预警、评估系统是就业政策制定的前提 | 第65-66页 |
| 1、建立就业预警系统 | 第65-66页 |
| 2、构建就业政策评估系统 | 第66页 |
| (四)健全法律法规、提升就业政策细化度是就业政策落实的保障 | 第66-67页 |
| 1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| 第66-67页 |
| 2、提高政策细化度 | 第67页 |
| (五)全社会协同,打造良性就业市场是就业政策实施的目标 | 第67-69页 |
| 1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,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 | 第67页 |
| 2、各司其职,共同构建和谐劳动力市场 | 第67-69页 |
| 结束语 | 第69-7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0-75页 |
| 致谢 | 第75-7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