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3-18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3-16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6-18页 |
·总体评价 | 第18页 |
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·结构安排 | 第20-21页 |
·创新点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22-29页 |
·社会医疗保险概述 | 第22-23页 |
·社会医疗保险 | 第22-23页 |
·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的演变 | 第23页 |
·社会医疗保险中医生道德风险概述 | 第23-27页 |
·社会医疗保险中医生道德风险概念界定 | 第23-24页 |
·社会医疗保险中医生道德风险特征 | 第24页 |
·社会医疗保险中医生道德风险表现 | 第24-27页 |
·理论基础 | 第27-28页 |
·博弈论 | 第27页 |
·委托代理理论 | 第27-28页 |
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社会医疗保险中医生道德风险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 | 第29-43页 |
·研究目的与方法 | 第29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2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9页 |
·样本选择与调研过程 | 第29-31页 |
·样本选择 | 第29-30页 |
·调研过程 | 第30-31页 |
·资料收集与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资料收集 | 第31-32页 |
·资料分析 | 第32页 |
·数据编码 | 第32-37页 |
·开发式编码 | 第32-34页 |
·主轴编码 | 第34-36页 |
·选择性编码 | 第36-37页 |
·研究发现 | 第37-40页 |
·医生主体 | 第37-38页 |
·医药代表 | 第38页 |
·定点医院 | 第38页 |
·患者 | 第38-39页 |
·政府 | 第39页 |
·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| 第39-40页 |
·结论和讨论 | 第40-42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40-41页 |
·研究讨论 | 第41-42页 |
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4章 社会医疗保险中医生道德风险程度的决定因素 | 第43-56页 |
·社会医疗保险中医生道德风险程度的决定因素 | 第43-47页 |
·影响医生道德风险程度的因素 | 第43-45页 |
·各因素对道德风险程度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·医生道德风险程度的决定因素 | 第46-47页 |
·决定因素的博弈分析 | 第47-55页 |
·政府与医生的博弈分析 | 第47-49页 |
·定点医院与医生的博弈分析 | 第49-52页 |
·患者与医生的博弈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博弈结果分析 | 第53-55页 |
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5章 社会医疗保险中医生道德风险的防范措施 | 第56-65页 |
·维护医生权益增加道德风险成本 | 第56-58页 |
·合理确定医生的收入分配 | 第56-57页 |
·完善医生声誉以及晋升机制 | 第57页 |
·扩增医生队伍增加合理竞争 | 第57页 |
·增加医生道德风险行为的惩罚 | 第57-58页 |
·改革医药关系降低道德风险收益 | 第58页 |
·重塑医患关系增强患者监督积极性 | 第58-60页 |
·建立仲裁机制 | 第58-59页 |
·增强医疗纠纷处理的公平性 | 第59页 |
·增强患者监督积极性 | 第59-60页 |
·恢复定点医院公益性调动定点医院监督积极性 | 第60-62页 |
·增加对定点医院的投入恢复其公益性 | 第60-61页 |
·改革定点医院制度引入竞争机制 | 第61页 |
·调动定点医院监督积极性 | 第61-62页 |
·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增强政府监管力度 | 第62-64页 |
·改革支付方式 | 第62-63页 |
·建立医疗服务信息平台 | 第63页 |
·确定合理的人才分配机制 | 第63页 |
·增强政府监督力度 | 第63-64页 |
小结 | 第64-65页 |
结论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附录A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