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、宗教与精神--青年马丁·布伯的存在之思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导言 | 第11-26页 |
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5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15-22页 |
·英文文献综述 | 第15-19页 |
·中文文献综述 | 第19-22页 |
第三节 研究路径和论文结构 | 第22-26页 |
第二章 对存在的最初思考 | 第26-59页 |
第一节 布伯与三位思想导师 | 第26-47页 |
·尼采哲学的精神 | 第26-32页 |
·西美尔的社会和宗教思想 | 第32-38页 |
·体验概念和狄尔泰的解释学 | 第38-47页 |
第二节 个体化问题与未来社会理想 | 第47-58页 |
·个体化问题的由来 | 第47-49页 |
·“新社会”与个体化问题 | 第49-54页 |
·博士论文:《朝向个体化问题的历史》 | 第54-5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三章 作为文化性存在的犹太复国主义 | 第59-97页 |
第一节 世纪末的犹太复国主义 | 第60-70页 |
·赫茨尔的政治犹太复国主义思想 | 第60-65页 |
·阿哈德·哈姆的文化犹太复国主义思想 | 第65-70页 |
第二节 马丁·布伯与犹太复国主义 | 第70-81页 |
·政治与文化:赫茨尔和布伯未来犹太国家之辩 | 第70-77页 |
·理性与宗教:阿哈德·哈姆和布伯未来犹太国家之思 | 第77-81页 |
第三节 马丁·布伯的犹太复国主义观 | 第81-95页 |
·文化、艺术和教育:未来犹太国家的存在之基 | 第81-91页 |
·犹太运动史观:未来犹太国家的历史根源 | 第91-9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95-97页 |
第四章 作为宗教性存在的哈西德 | 第97-132页 |
第一节 布伯与哈西德的相遇 | 第98-103页 |
第二节 布伯早期哈西德思想研究 | 第103-118页 |
·犹太神秘主义历史观 | 第103-106页 |
·纳赫曼拉比和美名大师 | 第106-113页 |
·哈西德思想的四个概念:狂喜、崇敬、虔敬、谦卑 | 第113-118页 |
第三节 哈西德解释的争论和意义 | 第118-130页 |
·历史主义和解释学的方法论之争 | 第118-128页 |
·哈西德的意义:存在的宗教性之维 | 第128-13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30-132页 |
第五章 作为东方精神存在的中国道家思想 | 第132-158页 |
第一节 布伯对一般神秘主义的兴趣 | 第132-136页 |
第二节 历史和文本中布伯与庄子的相遇 | 第136-144页 |
·世纪未德国思想语境中的相遇 | 第136-139页 |
·与《庄子》文本的相遇 | 第139-144页 |
第三节 布伯对中国道家思想的评论 | 第144-155页 |
·东方精神的特质 | 第144-147页 |
·教导视域下的老子和庄子 | 第147-149页 |
·中国道家思想观念:道、无知、无为 | 第149-153页 |
·中国道家的社会政治理想 | 第153-155页 |
第四节 解释与误解之间:存在的统一性之维 | 第155-156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56-158页 |
第六章 结语:通过文化、宗教和精神的存在之思 | 第158-1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3-167页 |
后记 | 第167-1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