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--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--信息资源及其管理论文

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研究--基于TAM与TTF的整合分析

摘要第1-10页
Abstract第10-18页
1 引言第18-41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8-21页
     ·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研究的背景第18-20页
     ·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中的用户角色第20页
     ·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行为学视角第20-21页
   ·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-22页
   ·网络信息资源利用行为研究进展第22-37页
     ·网络信息资源利用行为内涵与范畴第22-28页
     ·TAM与TTF的研究进展第28-36页
     ·研究进展小结第36-37页
   ·研究思路、方法与创新第37-40页
     ·研究思路第37-38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38-39页
     ·创新点第39-40页
   ·论文结构第40-41页
2 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维度分析第41-72页
   ·网络信息资源及利用效率的含义第41-42页
   ·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用户特征维度第42-48页
     ·影响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用户特征第42-43页
     ·我国网络用户特征的统计分析第43-46页
     ·用户特征研究相关理论基础第46-48页
     ·国内信息用户研究热点分布第48页
   ·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行为特征维度第48-59页
     ·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8-49页
     ·行为分析的方法第49-50页
     ·影响行为特征的因素第50-52页
     ·我国网络用户的行为分析第52-59页
   ·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信息技术特征维度第59-63页
     ·信息技术第59-62页
     ·信息技术对绩效的影响第62-63页
     ·存在的问题第63页
   ·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任务特征维度第63-71页
     ·政府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第64-65页
     ·教学与科研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第65-66页
     ·企业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第66-68页
     ·商业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第68-70页
     ·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第70-71页
   ·小结第71-72页
3 TAM理论模型及其扩展第72-101页
   ·TAM模型的理论源泉第72-78页
     ·理性行为理论第72-74页
     ·计划行为理论第74-78页
   ·TAM模型的相关理论第78-82页
     ·社会认知理论第78-79页
     ·自我效能理论第79页
     ·创新扩散理论第79-82页
   ·TAM模型及其扩展第82-93页
     ·技术接受模型第82-84页
     ·技术接受模型的修正第84-86页
     ·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(TAM2)第86-88页
     ·技术接受和利用整合理论(UTAUT)第88-90页
     ·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(TAM3)第90-93页
   ·TAM模型的实证整合分析第93-96页
     ·Ma的整合分析第93-94页
     ·William的整合分析第94页
     ·Schepers的整合分析第94-96页
   ·TAM与TRA、TPB整合统计分析第96-101页
     ·TAM、TRA、TPB的比较第96-98页
     ·TAM与TRA、TPB的整合研究整体统计分析第98-101页
4 TTF理论模型及其扩展第101-108页
   ·TTF模型的理论来源——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第101-102页
   ·TTF模型的提出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·TPC模型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·TTF模型第103-104页
   ·TTF模型的扩展和整合第104-108页
     ·通用性扩展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·专用性扩展第106-108页
5 基于TAM与TTF的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理论模型第108-132页
   ·整合TAM与TTF模型研究现状计量分析第108-111页
     ·国际TTF模型文献计量分析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·国内TAM和TTF模型整合研究的论文情况第110-111页
   ·TAM与TTF模型的适应性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·TAM研究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适应性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·TTF研究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适应性第112-113页
   ·TAM与TTF整合的必要性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·TAM模型的不足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·TTF模型的不足第114页
   ·TAM与TTF整合的可行性第114-116页
   ·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第116-122页
     ·理论模型构建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·研究假设第118-122页
   ·结构变量的测量指标体系第122-127页
     ·变量的定义第123-125页
     ·变量的指标体系第125-127页
   ·数据分析方法第127-132页
     ·描述性统计分析第127页
     ·信度与效度分析第127-129页
     ·单因素方差分析第129页
     ·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第129-132页
6 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实证研究第132-196页
   ·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研究概述第132-138页
     ·网络公共信息资源概念和特征第132-133页
     ·研究背景第133-134页
     ·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研究现状第134-138页
   ·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的特征维度第138-141页
     ·任务特征第138-139页
     ·技术特征第139-140页
     ·用户特征第140-141页
   ·研究主题中概念的界定第141-142页
   ·问卷设计与样本收集第142-148页
     ·指标选取的依据第142-143页
     ·测量指标操作化定义第143-148页
   ·样本收集第148-180页
     ·问卷前测第148-149页
     ·样本分布第149-152页
     ·信度与效度检验第152-166页
     ·用户特征的影响分析第166-180页
   ·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第180-191页
     ·结构方程模型的数学表示第180-181页
     ·结构方程模型的识别第181-182页
     ·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第182-184页
     ·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第184页
     ·结构方程模型的修正第184-191页
   ·结果讨论第191-196页
     ·研究假设的结论解释第191-194页
     ·变量之间的效应关系第194-196页
7 提高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第196-205页
   ·以易用性为原则的网站界面设计第196-197页
   ·以增进有用认知为目标的信息内容保障第197-199页
   ·以TTF为导向的公共信息平台开发第199-200页
   ·以促进用户信任为根本的制度体系建设第200-202页
   ·以提高用户信息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体系第202-205页
8 结语第205-208页
   ·主要贡献及结论第205-206页
   ·研究展望第206-208页
中外文参考文献第208-216页
附录A 网络公共信息资源用户利用的调查问卷第216-220页
附录B 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协方差矩阵第220-222页
附录C 验证性因子分析的路径图第222-223页
附录D 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利用模型的协方差矩阵第223-225页
附录E 网络公共信息资源用户利用模型的结构方程路径图第225-226页
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第226-227页
后记第227页

论文共22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新闻传播的软实力构成及其创新
下一篇:反石化运动的话语政治--2007-2009年国内系列反PX事件的媒介建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