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代中国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及其形成机制研究
| 致谢 | 第1-6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4页 |
| 1 前言 | 第14-25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4-16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15页 |
| ·客观评价当代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的需要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6-18页 |
| ·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| 第16-17页 |
| ·关系到中国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| 第17页 |
| ·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| 第17页 |
| ·大学生健康成长、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8-22页 |
| ·关于政治意识理论的研究综述 | 第19-20页 |
| ·关于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具体问题的研究综述 | 第20-22页 |
| ·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| 第22-24页 |
| ·研究理论 | 第22-23页 |
| ·研究架构 | 第2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·本文创新点 | 第24-25页 |
| 2 政治意识理论及代表性政治意识概述 | 第25-82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政治意识理论 | 第25-37页 |
| ·政治意识的概念和内涵 | 第25-27页 |
| ·政治意识的特点和作用 | 第27-33页 |
| ·政治意识的分类 | 第33-36页 |
| ·政治思想与政治意识 | 第36-37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政治意识理论 | 第37-41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政治意识的科学内涵 | 第37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政治意识的基本观点 | 第37-39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政治意识的主要特征 | 第39-41页 |
| ·中国传统政治意识理论 | 第41-46页 |
| ·中国古代政治意识理论概述 | 第41-44页 |
| ·中国近代政治意识理论概述 | 第44-46页 |
| ·中国共产党政治意识理论 | 第46-72页 |
| ·中国共产党政治意识理论概述 | 第47-61页 |
| ·中国共产党政治意识特点 | 第61-72页 |
| ·西方政治意识理论 | 第72-82页 |
| ·中世纪社会政治意识概述 | 第73-75页 |
| ·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意识概述 | 第75-77页 |
| ·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意识概述 | 第77-82页 |
| 3 当代中国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的系统调查分析 | 第82-102页 |
| ·当代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研究调查来源 | 第83-84页 |
| ·当代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现状分析 | 第84-99页 |
| ·政治关注度普遍较高 | 第85-87页 |
| ·政治评价取向普遍积极 | 第87-89页 |
| ·政治认知普遍正确 | 第89-91页 |
| ·政治态度普遍鲜明 | 第91-95页 |
| ·政治情感普遍较高 | 第95-97页 |
| ·政治参与行为普遍积极 | 第97-99页 |
| ·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意识的特点 | 第99-102页 |
| ·自主性 | 第99页 |
| ·理智性 | 第99-100页 |
| ·功利性 | 第100页 |
| ·表面性 | 第100-101页 |
| ·模糊性 | 第101页 |
| ·矛盾性 | 第101-102页 |
| 4 影响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| 第102-119页 |
| ·外部环境的影响 | 第103-110页 |
| ·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 | 第103-104页 |
| ·西方价值观渗透冲击 | 第104-105页 |
| ·社会环境复杂多变 | 第105-107页 |
| ·家庭结构影响凸显 | 第107-108页 |
| ·网络媒体快速变化 | 第108-110页 |
| 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| 第110-116页 |
| 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 | 第110-111页 |
| ·全员育人的影响 | 第111-112页 |
| ·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| 第112-113页 |
| 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| 第113-114页 |
| ·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影响 | 第114-116页 |
| ·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影响 | 第116-119页 |
| ·行为动机与心理脆弱之间存在反差 | 第116-117页 |
| ·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呈现二重性 | 第117-119页 |
| 5 当代中国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形成机制 | 第119-135页 |
| ·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形成教育说服机制 | 第120-126页 |
| ·全员育人 | 第120-123页 |
| ·隐性渗透 | 第123-124页 |
| ·网络教育 | 第124-125页 |
| ·实践育人 | 第125-126页 |
| ·以个体交流为核心形成心理沟通机制 | 第126-131页 |
| ·朋辈沟通 | 第127-128页 |
| ·师生交流 | 第128-129页 |
| ·家庭互动 | 第129-130页 |
| ·社会交往 | 第130-131页 |
| ·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形成自我激励机制 | 第131-135页 |
| ·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| 第131-132页 |
| ·评价激励系统 | 第132-133页 |
| ·自我教育 | 第133-135页 |
| 6 当代中国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优化途径 | 第135-151页 |
| ·优化形成途径 | 第135-139页 |
| ·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 | 第135-137页 |
| ·注重沟通的作用 | 第137-138页 |
| ·激发大学生主体积极性 | 第138-139页 |
| ·优化评价途径 | 第139-142页 |
| ·明确评价标准 | 第139-140页 |
| ·改善评价方式 | 第140-141页 |
| ·增强评价效果 | 第141-142页 |
| ·优化教育途径 | 第142-145页 |
| ·加强教育主体建设 | 第142-143页 |
| ·推动教育途径创新 | 第143-145页 |
| ·充实教育内容 | 第145页 |
| ·优化预警途径 | 第145-148页 |
| ·厘清预警原则 | 第146-147页 |
| ·拓宽预警范围 | 第147页 |
| ·探索突发事件处理手段 | 第147-148页 |
| ·优化反馈途径 | 第148-151页 |
| ·重视反馈过程 | 第148-149页 |
| ·增强反馈效果 | 第149-151页 |
| 附录A | 第151-157页 |
| 附录B | 第157-1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61-163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163-165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