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一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| 第9-14页 |
(一) 道德的概念界定 | 第9-10页 |
(二) 道德教育的内容 | 第10-13页 |
1. 传统民族精神 | 第10-11页 |
2. 人格教育 | 第11-12页 |
3. 理想教育 | 第12-13页 |
(三) 道德教育价值 | 第13-14页 |
二、政治性道德教育与语文道德教育的相关性与区别性 | 第14-18页 |
(一) 政治性道德教育与语文道德教育的相关性 | 第14-16页 |
1. 内容的相关性 | 第14页 |
2. 方式的同一性 | 第14-15页 |
3. 原则的一致性 | 第15-16页 |
(二) 语文教学道德教育与政治性的道德教育的区别 | 第16-18页 |
1. 政治德育强调目的性,语文教学的德育注重道德背景积累 | 第16页 |
2. 政治德育形式化明显,语文教学的德育是情感的积累 | 第16-17页 |
3. 政治德育注重客观接受,语文教学德育注重主观感受 | 第17-18页 |
三、关于中学道德教育的反思 | 第18-21页 |
(一) 学生对道德教育不关注,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化 | 第18页 |
(二)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,道德教育的价值体现力度不够 | 第18-19页 |
(三) 学校对道德教育的忽视,没有给与足够的课时安排 | 第19页 |
(四) 在教育评价体系中,德育分值结构过于简单 | 第19-21页 |
四、语文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| 第21-32页 |
(一) 语文教师对道德教育的把握 | 第21-26页 |
1. 文本解读的归类 | 第21-24页 |
2. 职业道德素质的丰盈 | 第24-25页 |
3. 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 | 第25页 |
4. 教学技能的日益完善 | 第25-26页 |
(二) 保障语文道德教育的顺利实施 | 第26-28页 |
1.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| 第26-27页 |
2. 学生间的研讨交流 | 第27页 |
3. 家庭环境的熏陶 | 第27页 |
4. 社会的支持与肯定 | 第27-28页 |
(三) 教育评价的肯定与巩固 | 第28-29页 |
1. 课后练习题的强化 | 第28页 |
2. 阅读与写作的实际运用 | 第28-29页 |
3. 毕业考试中德育分值的提升 | 第29页 |
(四) 语文道德课堂的外部巩固 | 第29-32页 |
1. 课外兴趣班 | 第30页 |
2. 参观活动 | 第30页 |
3. 假期课外作业 | 第30-32页 |
结论 | 第32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6页 |
后记 | 第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