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8-12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2-24页 |
·我国烟草面临的形势 | 第12-13页 |
·重组烟叶的应用 | 第13-14页 |
·烟草及烟气 | 第14-15页 |
·烟草的化学组成 | 第15-16页 |
·微胶囊的定义 | 第16-17页 |
·微胶囊的作用 | 第17页 |
·微胶囊外壳的渗透性能 | 第17-20页 |
·微胶囊渗透性能的影响因素 | 第18-19页 |
·芯材的释放机理 | 第19-20页 |
·微胶囊制备方法概述 | 第20-21页 |
·微胶囊技术在我国卷烟工业的应用现状 | 第21-23页 |
·在烟草制品中添加香料微胶囊 | 第21页 |
·在烟草制品中添加生物碱微胶囊 | 第21-22页 |
·颜料微胶囊 | 第22-23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铵碱法预处理重组烟叶原材料提高重组烟叶品质的研究 | 第24-39页 |
·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7页 |
·材料与设备 | 第24-25页 |
·实验流程 | 第25-26页 |
·烟梗纤维 SEM 图分析 | 第26页 |
·烟梗纤维体视显微镜观察对比分析 | 第26页 |
·烟梗基片物理性能检测方法 | 第26页 |
·烟梗基片涂布率的测定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铵碱法处理基片感官评吸 | 第27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27-38页 |
·烟梗纤维的 SEM 观察与分析 | 第27-29页 |
·烟梗纤维的体视显微镜观察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烟梗原料化学成为及其基片物理性能分析(未处理) | 第30-31页 |
·烟梗铵碱法预处理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(纯烟梗) | 第31-36页 |
·铵碱法预处理烟梗基片涂布率的提升 | 第36-37页 |
·铵碱法处理后基片评吸得分 | 第37-38页 |
·结论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碳酸钙加填对重组烟叶品质提升研究 | 第39-45页 |
·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39-41页 |
·实验材料和设备 | 第39-40页 |
·CaCO_3在铵碱法处理后重组烟叶基片的留着率测定 | 第40页 |
·CaCO_3用量对重组烟叶涂布率的影响 | 第40页 |
·壳聚糖作为 CaCO_3助留剂对重组烟叶涂布率的提升影响 | 第40页 |
·重组烟叶检测 | 第40-4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1-44页 |
·CaCO_3在铵碱法处理后重组烟叶基片的留着率变化分析 | 第41页 |
·CaCO_3 用量对重组烟叶涂布率的影响分析 | 第41-42页 |
·壳聚糖作为 CaCO_3助留剂对重组烟叶涂布率影响分析 | 第42-44页 |
·结论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高松厚度烟梗绒毛浆制备探索 | 第45-52页 |
·实验材料及方法 | 第45-47页 |
·材料及设备 | 第4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5-46页 |
·烟梗绒毛浆物理性能的测定 | 第46-47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1页 |
·烟梗绒毛浆蓬松度正交结果及分析 | 第47-48页 |
·绒毛浆吸水时间正交结果及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绒毛浆吸水量正交结果及分析 | 第49-51页 |
·结论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烟草涂布液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研究 | 第52-59页 |
·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52-54页 |
·材料与设备 | 第52-53页 |
·微胶囊包埋率的测定 | 第53页 |
·微胶囊释放率的测定 | 第53-5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4-58页 |
·微胶囊形态观察 | 第54-55页 |
·相关性证明 | 第55页 |
·微胶囊制备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5-57页 |
·最优方案验证实验 | 第57页 |
·微胶囊缓释效果与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结论 | 第58-59页 |
第六章 聚乙烯醇-烟草萃取液微胶囊对重组烟叶品质提升研究 | 第59-65页 |
·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60-61页 |
·实验材料及设备 | 第60页 |
·重组烟叶基片的制备 | 第60页 |
·基片涂布样品的制备 | 第60-6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1-64页 |
·微胶囊缓释效果与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微胶囊涂布液对重组烟叶透气度的影响分析 | 第62页 |
·微胶囊涂布液对重组烟叶的留着率的影响分析 | 第62-63页 |
·微胶囊涂布液用量对抽吸品质的提升效果 | 第63-64页 |
·结论 | 第64-65页 |
第七章 工厂验证性试验 | 第65-67页 |
·投料 | 第65页 |
·中试试验流程 | 第65-66页 |
·中试结果 | 第66页 |
·评吸效果 | 第66-67页 |
结论 | 第67-69页 |
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| 第67-68页 |
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68页 |
下一步工作计划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