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5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6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概述 | 第17-19页 |
1.2.1 人工湿地定义和分类 | 第17-18页 |
1.2.2 人工湿地的组成和去除机理 | 第18-19页 |
1.3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| 第19-21页 |
1.4 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型人工湿地系统的提出 | 第21-23页 |
1.5 研究目的与内容 | 第23-25页 |
1.5.1 研究目的 | 第23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1.5.3 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35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5-27页 |
2.1.1 实验植物材料 | 第25-26页 |
2.1.2 实验动物材料 | 第26-27页 |
2.2 实验装置与运行 | 第27-29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29-35页 |
2.3.1 水质测定指标与方法 | 第29-30页 |
2.3.2 基质氧气渗透测定 | 第30页 |
2.3.3 植物和动物测定指标与方法 | 第30-31页 |
2.3.4 基质测定指标和方法 | 第31页 |
2.3.5 氮磷平衡计算方法 | 第31-32页 |
2.3.6 DNA的提取和测定 | 第32页 |
2.3.7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(qPCR) | 第32-33页 |
2.3.8 高通量测序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人工湿地系统的植物对比和底栖动物筛选 | 第35-45页 |
3.1 不同植物构建的底栖动物型人工湿地系统的运行效果 | 第35-39页 |
3.1.1 人工湿地运行温度变化与DO情况 | 第35-37页 |
3.1.2 人工湿地中氮磷去除效果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2 不同底栖动物构建的底栖动物型人工湿地系统运行效果 | 第39-43页 |
3.2.1 不同底栖动物人工湿地系统冬季去除效果对比 | 第39-42页 |
3.2.2 不同底栖动物人工湿地系统夏季去除效果对比 | 第42-43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型人工湿地系统的构建与运行 | 第45-53页 |
4.1 冬季菹草-摇蚊幼虫人工湿地系统运行效果 | 第45-48页 |
4.1.1 人工湿地系统运行温度变化情况 | 第45页 |
4.1.2 人工湿地系统中N去除效果分析 | 第45-48页 |
4.1.3 人工湿地系统中P去除效果分析 | 第48页 |
4.2 夏季金鱼藻-河蚌人工湿地系统运行效果 | 第48-50页 |
4.2.1 人工湿地中N去除效果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2.2 人工湿地中P去除效果分析 | 第50页 |
4.3 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型人工湿地系统的全年运行可行性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五章 菹草-摇蚊幼虫人工湿地系统冬季运行机制 | 第53-63页 |
5.1 氮磷平衡分析 | 第53-56页 |
5.2 微生物分析 | 第56-61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3-66页 |
6.1 结论 | 第63-64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5-76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76页 |